COME FROM CHINA
新华侨网

艰难而重要的洗衣时代(一)(文/渥太华 笑言)

时代产物,“永安”为先

1885年太平洋铁路完工后,筑路华工全部被解雇。当时绝大多数白人并不欢迎华人,华人在白人社区根本找不到工作。他们筑路时薪水原本就少,生活都难以为继,更别说积攒足够的资金做生意、置办住房或者用来投资了。

   开洗衣店和到偏远的乡村经营农场是华人当时为数不多的选择。经营农场显然需要更多的资金,所以开洗衣店是大部分华人的出路。然而洗衣市场毕竟有限,于是19世纪末期,部分华工向加拿大东部迁移,其中少数华人定居在渥太华及周边地区。加拿大政府的歧视性政策以及自身资金和语言的限制迫使这些华人几乎全部从事着当时盛行于整个北美的洗衣行业。在温哥华,最早的华人洗衣店开张于1886年,比这个城市的诞生还要早。1887年10月19日,《渥太华新闻报》发布了渥太华第一家华人洗衣店的消息,而消息中短短的几句话就充满了浓重的种族主义歧视意味。

图片 1 《渥太华新闻报》关于华人洗衣店的消息

图片 1 《渥太华新闻报》关于华人洗衣店的消息

 

   第一家华人洗衣店“永安(Wing On)”于1887年在斯巴克斯街203号开张了。“永安”这个店名在1914年,又被谭家用来在阿尔伯特街上开了第一家华人杂货店。而谭华霜是渥太华有据可查的最早于1897入籍的华人,有理由相信,1887年渥太华第一家华人洗衣店就是谭华霜的产业。这家洗衣店坐落在斯巴克斯街203号,班克街的东面,紧挨着“自治领大厅酒店(Dominion Hall hotel)”。

图片 2 1890年代的“自治领大厅酒店(Dominion Hall hotel)” (来源: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

图片 2 1890年代的“自治领大厅酒店(Dominion Hall hotel)”
(来源: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

可惜“永安”洗衣店没在图片 2中,它的位置刚刚出了照片的右边缘。从图上还能看到渥太华当时带着辫子的有轨电车(街车),许多年间,华人的孩子们就是乘坐 着这些街车,给顾客收衣服送菜。

开张不到一年,永安搬到了街对过斯巴克斯街200号另一座小一些但也新一些的砖房,此后在那里经营了许多年。1888年,Sam Lee的Wing-Mow洗衣店在苏赛克斯街574号开张,Sam Wah在丽都街166号开张。位于班克街291号的Kam Wah华人洗衣店在1899年12月1日的《渥太华新闻报》上刊出广告。

图片 3 华人洗衣店广告(来源:《渥太华新闻报》)

图片 3 华人洗衣店广告(来源:《渥太华新闻报》)

 

在19世纪末,报纸上经常刊登一条同时包含“Wing-On”、“Wing-Mow”与“Wing-Sing”三家洗衣店的广告。根据旧时台山话拼音,应该是“永安”、“永茂”与“永兴”。广告上有时还加一句:与其它洗衣店并无关系,言下之意,这三家“永”字号同属一位业主。

在19世纪末,报纸上经常刊登一条同时包含“Wing-On”、“Wing-Mow”与“Wing-Sing”三家洗衣店的广告。根据旧时台山话拼音,应该是“永安”、“永茂”与“永兴”。广告上有时还加一句:与其它洗衣店并无关系,言下之意,这三家“永”字号同属一位业主。这几家店都经过几次搬迁,以下店址并不是洗衣店的起止日期,而是在这些年份,它们在这些地址营业。

“Wing-On”:1887年,斯巴克斯街203号;1888年,斯巴克斯街200号;1895年,班克街64号。

“Wing-Mow”:1893年,苏赛克斯街574号;1985年,约克街25号:1896年3月23日迁至苏赛克斯街480号。

“Wing-Sing”:1895年,班克街205号;1899年,班克街190号。

   此外还有一个“Wing-Soon”,大概是“永顺”。1883年的店址为:皇后西街97号。

收入微薄,歧视严重

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网站上的一篇文章将华人洗衣业描述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服务(A Necessary Service)。在全自动洗衣机面世之前,洗衣非常辛苦,要烧热水、手工搓衣服、拧水晾干熨烫,衬衫还要上浆,床单、被单和桌布这样的大件则需要更多的体力和时间。与中国人自己动手节衣缩食的习惯不同,只要负担得起,加拿大人都愿意把脏衣服送到洗衣店去。城市中那些在工厂、银行和办公室上班的单身男人一般住宿舍或公寓,洗衣服务对他们不仅仅是方便,而且真是必不可少。

洗衣不需要多少投资,只要有烧热水的炉子和冬天晾衣服的地方就可以了。当然,水壶、水槽、搓衣板和肥皂也是必不可少的。白人认为洗衣是女人的事情,而且赚钱少、工作艰苦、竞争激烈,所以不愿意介入这个行当。白人也开洗衣店,不过他们开的是蒸汽洗衣的大店,接的是酒店和医院的大单,相应地,蒸汽洗衣的投资也很大。

早期华人移民之所以选择洗衣业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被禁止从事其它更好的行业。不列颠哥伦比亚和美国加州的排华组织一直在影响政府,并成功地将华人排除在采矿、伐木、制造及其它工业领域。尽管如此,出国赚钱仍然是很多华人的梦想。华人家庭常常选择把长子送往国外探路,然后将家人慢慢输接出去。如果家中没有亲友在加拿大,想出国只好找中介。通常这样的家庭首先要付给中介35到40美元的手续费,中介则负责将人送到加拿大打工。打工者大约要用五到六年的时间才能还清中介公司约300美元的贷款和费用。对于当时的中国家庭,300美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洗衣的收入,可能每天只有50到75加分。打工者必须靠这些微薄的收入生存,同时拼命储蓄。这些中介公司审计非常严格也很频繁,曾有英文报纸报道说,这些“中国佬(Chinamen)”根本没有欺瞒的可能,而“中介公司得到了他们应得的每一个铜板”

尽管华人从事洗衣行业已经是备受歧视的结果,但白人其实仍然不满意。1895年,渥太华劳工与贸易委员会(Ottawa Labour and Trades Council)投票表决通过决议,禁止其成员使用华人洗衣店。该委员会称:“华人将白人排挤出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的洗衣行业),假如(华人洗衣店)总是被光顾,那么他们也会在渥太华做同样的事情。他们是城市的魔咒……越早被驱逐越好。”而报道这次投票的《渥太华新闻报》编辑也在文章的标题上玩弄种族歧视的小把戏,他的标题故意写成:NO USE FOR THE CHINEE

在此之前,多伦多市已开始对洗衣店征收50加元的特别税。与渥太华一河相隔的赫尔也效仿多伦多,对洗衣店征收25加元的特别税。这项税收名义上是针对所有洗衣店的,但实际上影响到的主要是华人。赫尔当地人认为华人洗衣店的数目应该受到限制,因为华人移民并未给城市带来实际的好处。他们说华人来到加拿大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赚尽可能多的钱,而同时花尽可能少的钱。1902年,渥太华报业巨头及铁路公司主席科尔特(J.G. Kilt)向渥太华市政府提出限制华人洗衣店增长的要求。市政府迅速做出反应,采取了与赫尔相同的措施,向渥太华洗衣店征收25加元特别税,并在洗衣店设立水表,按用水量收取水费。这项措施也促成渥太华建立起第一套城市用水量监测系统。

1909年5月3日上午,家住女王街208号的侨界知名人士谭华钿作为华人社区的代言人,来到渥太华市警察局投诉华人遭受不公正待遇。前一个礼拜天谭华钿等华人从教堂及主日学校出来,被一群白人青年尾随,这些青年推搡、辱骂并取笑他们。谭华钿提到在另一个礼拜天的夜晚,他和同伴走过女王大街上的卫理公会教堂(Dominion Methodist Church)时,同样遭到骚扰,一些本地青年跟踪他们并百般寻衅试图打人。谭华钿还投诉经常有人在夜间向华人洗衣店投掷砖头和石块,砸坏门窗造成损失。警察局承诺将做出特别努力,抑制对华人的骚扰。

谭华钿随后向《渥太华新闻报》记者讲述了他约见警察的原因。谭华钿说:“我们是外国人,其中有好人也有坏人。在渥太华,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去教堂,并与教会人士成为朋友。作为基督徒,只要我们遵守当地法律并为我们所在的国家努力工作,华人便像其他任何人一样是好人。加拿大是一个自由的好国家,中国青年理应像其他人一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我来到这里通过贵报投诉。十位渥太华警官已经表示,那些侮辱和攻击我们的年轻人应当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和内疚。

尽管洗衣店开得如此千辛万苦,华人洗衣店仍然向蒲公英一样顽强地生存并不断增多,有些甚至开进了居民区。不少社区居民提出抗议,但市政府并没有出台进一步的法令法规。

服务辛顿堡,黄家开先河

1901年至1921年,渥太华华人人口逐渐增加,从84人增至270人。他们绝大部分为单身男性,缴纳了从50加元至500加元不等的人头税,前来渥太华寻找工作机会或投靠已在此间创业有成的家人或乡亲。那时渥太华华人的聚集地是今天的阿尔伯特街(Albert Street),华人主要从事各类服务业,他们最早从洗衣店起步,后来多开餐馆。在20世纪上半叶,华人几乎垄断了渥太华的整个洗衣行业,多达四、五十家,星罗棋布于这个城市的不同区域,以满足整个城市的需求。1901年的数据显示,渥太华华人拥有58家洗衣店中的56家。1914年,拥有72家中的68家。1931年,拥有56家中的43家。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华人经营着首都地区50家洗衣店中的49家

1898年,黄兴(Sing Wong)在工薪阶层居住区辛顿堡(Hintonburg)开了第一家华人洗衣店。据1911年人口普查,黄兴生于1876年,开店时只有22岁。1898年2月5日的《渥太华新闻报》这样说道:中国人延伸到辛顿堡,一家华人洗衣店在瑞奇芒德路开张。黄兴洗衣店的最初店址已无从考证,现在只能查到一年后,也就是1899年,他搬到了瑞奇芒德路64号。黄兴在这里经营到1912年,后来这个地址被重新编号为威灵顿街1020号。1901年黄兴申报的年收入仅为200加元,远低于同一地区的平均水平。1912年至1931年期间,黄兴又搬到了威灵顿街1069号。1931年,黄兴搬到威灵顿街1029号,也就是他最终的店址。黄兴于1930年代中期去世,他的洗衣店转卖给了Soo Hoo Song与Frank Janes,后者将这个生意经营到了1961年。

图片 4 黄盛洗衣店最后地址:威灵顿街1029号,摄于1960年(来源:渥太华档案馆)

图片 4 黄盛洗衣店最后地址:威灵顿街1029号,摄于1960年(来源:渥太华档案馆)

 

黄兴和李金(Kim Lee)是渥太华最早的两位华人洗衣店主,此后在辛顿堡地区,又有三家华人洗衣店在威灵顿街上开张。在不远处的荷兰街,Charlie Leung于1925年开了一家洗衣店,并将洗衣店传给了他的儿子,生意一直持续到1960年代。另外在万斯特伯鲁(Westboro)附近的瑞奇芒德路上,也有一家华人洗衣店,业主为Charlie Yon Lee。(未完請看:艰难而重要的洗衣时代  二)

赞(0)
新华侨网 » 艰难而重要的洗衣时代(一)(文/渥太华 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