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FROM CHINA
新华侨网

渥太华中华会馆之三

渥太华 笑言

  《渥太华华人史话》为CFC中文传媒旗下《新华侨报》与加拿大华裔作家笑言合作项目,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中所述由作者笑言根据历史资料及采访当事人或其后代综合而成,如有与史实不符之处,作者不承担法律责任,欢迎知情人联系作者。
   感谢中华会馆主席刘少勇及往届主席周强安、黄兴中、薛金生以及王玳瑜、周树邦等人对本文的支持。

中华会馆实现新老华人融合(2004年)

中华会馆理事会每届主席的任期为两年。作为中华会馆的机关报,《加华侨报》于1993年6月1日第13版与第14版刊登了当年46位中华会馆理事候选人的附照简历及抱负简述,同时在第5版整版推荐了17位候选人。这17位被《加华侨报》推荐的候选人,包括医生、律师、牧师、工程师、建筑设计师、科学家、公务员、社会工作者、家庭主妇、成功企业家等,可以说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社区各个方面的华人。不过这些人多来自台港地区,而大陆背景的候选人并未在报上得到推荐。传统上中华会馆理事会由27名理事组成,如果能获得17票支持,那么任何提案都会顺利通过。

大陆移民开始进入中华会馆理事会

中华会馆自1958年由老一辈华人移民创立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受到全球重大事件的影响,其人员构成也在发生着变化。1990年前后,会馆理事会的老侨已经不多,会馆事务主要由港台移民主导,几乎没有大陆移民参与其中。1993年6月15日,渥太华中国同学联谊会主办的《联谊通讯》总第18期发文称:1993年6月13日,努力代表渥市全体华人的中华会馆理事会换届改选。随着本会过半数会员的移民定居,我们开始步入当地华人乃至加人政治。本次有三名联谊会会员角逐理事。”人口快速增长的大陆新移民开始关注中华会馆这个宗旨为服务渥太华全体华人的开放性社会团体,并主动参加理事竞选,其中郭玉秋已经在前一届理事会当选为理事。据当事人回忆,在随后的几届选举中,来自大陆的华人郭玉秋、薛金生、曹亚林、李建辉等人曾先后当选为理事。

1997年1月1日发行的《加华侨报》,头版头条“社长的话”发表了余日中写的“展望和回顾”。文中首先提到1997年是香港回归之年,百年之久的英国殖民统治终于一去不复返了。又提到本届中华会馆已到任期的最后六个月,“希望来届的新理事也像现届一样,不分党派、不分乡情和贵贱的以大局为重来接替本届的中华会馆理事。”同时也谈到了加华侨报自身的改革,不仅版头改变,还由月刊改为半月刊。

1999年,谭百洲当选中华会馆主席。理事会27名成员为:郑茂源、郭玉秋、谭连育夫人、丁慢俗、张爱林、妥瑞雪、董天培、朱芝雯、阎公展、吴经万、余玉豪、谭百洲、孙金泉、刘颖、梁剑玲、郭兆起、曹亚林、李建辉、关培林、周玉琴、邓家昌、邝少鸿、赵炳炽、薛金生、申志远、王文婉、陈民智。

中华会馆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完全靠理事会寻求社会赞助维持日常开支。当时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但中华会馆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设法坚持正常工作。渥太华拜城博物馆(Bytown Museum)2000年4月至11月举办渥太华移民历史图片展览,向中华会馆发出邀请后,中华会馆决定由妥瑞雪负责联络并提供相应资料。这次展览影响深远,渥太华华人移民的一些珍贵照片及主要移民事件的时间表得到确认。2000年中华会馆副主席郭玉秋兼任《加华侨报》社长,她也是渥太华东北同乡会主席。当时的中华会馆主席谭百洲经常在报上撰文,谈论社区时事

2002年,中华会馆理事会再次改选,选举公告公布了41名候选人名单,并提出口号:“请投不分地域、不分语系、不分宗教、不分政见、有实干的、有社区服务经验的、精诚团结、大公无私的和肯奉献的人士为下届理事。”

图片 1 中华会馆2002年理事会候选人名单(黄兴中提供)

图片 1 中华会馆2002年理事会候选人名单(黄兴中提供)

2002至2004年中华会馆的主席仍然由谭百洲连任,这已是他第三次当选。这段时期与以往一样,大陆移民在理事会中始终占少数,话语权相对较弱,导致一些曾经热衷于服务华人社区的大陆移民不再竞选会馆理事,转而成立了一些以大陆移民为主的团体。大陆新移民一般在中国都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由于长期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他们与祖籍国有着切割不断的联系。为了传承中华文化,他们在海外创办中文学校,开办中文报刊,开设中医诊所、武术学校、歌舞团、艺术班等,也参与或创办各种华人团体。

 

2004年竞

2004年6月27日是中华会馆2004至2006年理事会选举日。这届理事会的选举声势浩大,选前各方利用媒体大造舆论,投票当日人数众多,盛况空前。

到2004年,渥太华华人迅速发展到三万余人。随着大陆技术移民的大量到来,渥太华华人的整体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数千华人活跃在加拿大主流社会的各个部门,政府、大学、国家研究院及高科技公司的不同领域均有华人的身影,同时约有两千名华人学子就读于渥太华的各个大专院校。华人社区呈现出一种新的格局。

前一届中华会馆理事会在谭百洲主席领导下,“和韩裔社区共同到日本大使馆抗议日本纂改中学历史教科书、登报呼吁台湾同胞在加拿大人口普查时以华裔身份而不是用台湾人身份填报、联同加拿大各地中华会馆声讨李登辉的卖国言论、联同渥京各社团发表反对台独,和平统一祖国的声明等工作(见首页),多不胜数。有些甚至得到主流之华文大报刊登头条。最骄人者莫过于连续多年举办大型渥京中华会馆新春联欢庆祝,深得本地主流社会和华裔社区的赞赏。

但也有人批评“现有的中华会馆对华人社会中的重大事件麻木不仁,漠然视之。在1998年中国遭受特大洪水袭击时,在去年的渥太华华人声势浩大的抗SARS的斗争中,在去年本埠广大华人群情激愤,强烈抗议CFRA电台节目主持人康梭诬蔑中国为恐怖活动的邪恶国家声讨中,均看不到中华会馆的影子,听不到中华会馆的声音。

中华会馆虽然一向声称自己秉承政治、宗教中立的原则,但事实上却很难做到完全没有政治倾向。阅读2004年之前的《加华侨报》不难发现,报上刊登的很多都是与中国台湾有关的新闻和活动,有时还有一些新兴宗教团体的广告,而中国大陆方面的消息却寥寥无几,其政治倾向一目了然。选举前夕,6月5日的《加华侨报》又特别推荐了几位来自台港的候选人。

2004年6月24日,中华会馆选举历史上首次出现了团队选举的形式。本着鼓励大陆背景华人参加本地侨社活动与促进新老华人移民融合的初衷,二十位热心社区工作的各界华裔人士王玳瑜、王植源、薛金生、黄兴中、李体茂、王伏虎、王永智、刘少勇、王镇棣、李先遥等积极筹备竞选。筹备组由中国大专校友会会长王玳瑜担任竞选活动总协调,基于当时对参选理念的认同,他们推举黄兴中、薛金生、王镇棣等人组成了以大陆移民为主的竞选团队,并委任王永智作为代表参加中华会馆的选举组委会。该竞选团队获得了《中华导报》的舆论支持,并在comefromchina.com中文网上与本地华人互动,以争取最广泛的支持。在秉承独立、非政党、非宗教和非盈利的会馆原则前提下,该团队的基本理念被概括为:办实事、促团结、求发展。这也可以看作是大陆移民在中华会馆理事会长期只能占有少数席位,得不到有效话语权的一次强力反弹。该竞选团队的人员也吸纳了一些像洪门民治党元老余荣滚这样的老华侨,因此,这个竞选团队不应简单称之为大陆移民竞选团队,这也与竞选团队“促进新老华人移民融合”的初衷不符,于是,当时人们多把这个竞选团队称为黄兴中竞选团队。

图片 2 黄兴中团队简介(来源:CFC中文网)

图片 2 黄兴中团队简介(来源:CFC中文网) 

这届理事会报名竞选的候选人共有41名。除上述组成团队的20人外,中华会馆的台港理事也在积极活动,争取选票。理事会当届主席谭百洲曾发文阐述立场,声称:“我中华会馆由始创开始,元老就订下本会馆是政治、宗教中立,团结我华裔。当我来加第一次接触会馆工作时,元老曾淳淳教导谓吾等族裔是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渥京。居于此间,只要你是华裔,到我中华会馆,人员就会为你服务。元老更谓:为尊重不同地区来的华裔,为团结不同地区来的同胞,我会馆须坚守母国之政治中立,不得于会馆内张挂任何旗帜。”

有一位港台候选人说:“不论你来自台湾、香港还是大陆,我都会竭诚为你服务。”可见尽管各方竞争激烈,但全都认同并遵守中华会馆的基本宗旨。

图片 3 黄兴中竞选团队安排校车接送选民(来源:CFC中文网)

图片 3 黄兴中竞选团队安排校车接送选民(来源:CFC中文网)

6月27日选举当天,黄兴中竞选团队大张旗鼓,派出许多身穿统一服装的志愿者协助选民投票。由薛金生担任汽车总调度,安排城市四个方向的班车。卡纳塔方向的联系人为汤卫,奥林斯方向的联系人为李先遥,另外还有布朗森中心方向与卡尔顿大学方向。同时在卡尔顿大学贝尔剧场安排了免费电影《阳光天井》,全天重复放映三场。另外上午10时到12时,还在布朗森中心安排了老年人联谊茶话会。总之就是想法设法鼓励更多华人走出家门参加投票。

在上午10时至下午6时的投票时段,中华会馆迎来了上千名华人选民。据统计这届选举共有约1500张有效选票。投票前许多选民拿到了两个不同竞选团队分别散发的两张截然不同的候选人名单。两个竞选团队的名单只推荐自己团队的17名候选人。因此这两份名单刚好互补,涵盖了双方所有候选人。选民也大多目的明确,只投自己支持那份名单上的人。这种选择也体现在了最终的计票结果上,大陆方面候选人得票普遍在850票左右,而台港候选人得票在600票左右。

当时组委会设立了5个唱票小组。每组4人,1人唱票,2人监督,1人记票。由于工作量巨大,又完全是手工操作,所以直到次日凌晨才完成所有的投票统计。

图片 4 志愿者、组委会工作人员与部分参选人员的合影(张瑞文摄影提供)

图片 4 志愿者、组委会工作人员与部分参选人员的合影(张瑞文摄影提供)

   2005年6月28日凌晨1时12分,张瑞文率先在comefromchina.com网站发出快讯:“中华会馆2004换届选举揭晓”。当选的27名理事按得票高低分别为:1、薛金生(905票),2、黄兴中(896票),3、王国强(896票),4、丁慢俗(890票),5、张志刚(887票),6、姚锦清(872票),7、余荣滚(870票),8、刘少勇(859票),9、余策兰(855票),10、张瑞文(853票),11、李国华(850票),12、周万方(850票),13、承昊阳(844票),14、汪大培(843票),15、庄岩(841票),16、王镇棣(840票),17、易阳春(840票),18、曹红健(832票),19、李先遥(830票),20、陈智琦(808票),21、妥瑞雪(638票),22、曾焕华(587票),23、林维宪(575票),24、苏耀华(568票),25、朱芝雯(565票),26、吴经万(564票),27、郑茂源(545票)。

图片 5 李乃斌、王永智、傅子良等5位监票人在2004年竞选结果上签字(张瑞文摄影提供)

图片 5 李乃斌、王永智、傅子良等5位监票人在2004年竞选结果上签字(张瑞文摄影提供)

首次大陆移民主导的理事会

根据当年的会议记录,2004年8月10日晚7:30在中华会馆的图书馆召开了新老理事会交接及分工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丁慢俗、王国强、王镇棣、朱芝雯(Jenny Wang)、Norman Yee、吴经万(Kingwan Wu)、李先遥、李国华、Don Wang、Terry Chen、林维宪(Raymond Lam)、姚锦清、张志刚、张瑞文、曹红健(Jack Cao)、陈智琦、曾焕华(Adison Tseng)、黄兴中、刘少勇、郑茂源(Anton Cheng)、薛金生、苏耀华(Vitus So)、裴文生(Peter Pay)、谭百洲(Pak Chow Tam)、Tony Fan、周玉琴,共26人。

会上上届主席谭百洲致欢迎词,欢迎新当选的理事会,并表示在近期将财务转交给新一届理事会。黄兴中希望在2004年8月21日前收到中华会馆前理事会的财务报表。

随后进行了新一届理事会内部分工选举。会上王镇棣提名由黄兴中担任主席,经理事表决通过。黄兴中是加拿大国家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美国航天航空学会及加拿大航天航空学会理事,他成为中华会馆历史上第一位具有大陆技术移民背景的主席。

首次由大陆移民主导的理事会诞生了:

主席:黄兴中
副主席兼《加华侨报》社长:薛金生
副主席:林维宪
秘书:王国强
财务:曹红健
中文电视:丁慢俗
中文网络:张瑞文
公共关系:张志刚
财务监督:王镇棣
老年顾问:郑茂源与余荣滚

领导班子确定以后,理事会安排了当年的工作,包括组织华人去菲利普湖郊游、申请慈善注册号、“金秋十月”邀请上海文艺团体赴渥太华演出等等。会议还确定了下次理事会的两个议题:《加华侨报》的交接与听取上届财务报告。

 

中华大厦归属与《加华侨报》等交接

中华大厦经历三届理事会(1978年至1982年)和所有会员的共同努力,终于在1982年4月18日落成,成为渥太华华人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华大厦也成为华人的一座地标性建筑。诚然,中华大厦从开始规划便与中华会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它并不属于中华会馆,而是由一个中华大厦管理委员会管理。依照惯例,中华会馆主席黄兴中也自动成为中华大厦管理委员的理事之一。

《加华侨报》报社的社长按惯例由中华会馆的副主席薛金生兼任,但前任社长以《加华侨报》长期独立运营为由,不愿交接。理事会就此召开会议,多数理事认为《加华侨报》自创办以来就是中华会馆的机关报,与中华会馆同呼吸共命运,是中华会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后薛金生接手《加华侨报》,兼任社长。

作为一个非盈利机构,中华会馆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2006年1月19日,一位名叫Adam Auyeung的人将中华会馆告上法庭(渥太华小额索赔法庭,卷宗号:06-SC-094512)。Auyeung自2002年7月开始为中华会馆及《加华侨报》报社工作,是办公室的维修工人,月薪700加元。中华会馆理事会于2004年9月改选后,Auyeung从上一届理事会拿到的支票被银行退回,随后被上一届理事会告知他的工资应由新一届理事会支付。但此后两年中,他为被拖欠的工资反复与现届及上届理事会交涉,始终得不到解决。无奈之下他将中华会馆告上法庭,中华会馆这届理事会不得不出庭应诉,并最终支付了他两千一百加元的拖欠工资。

“加华电视”由黄兴中和薛金生与罗杰士有线电视公司联系,安排丁慢俗与上一届的妥瑞雪进行了交接。

2006年6月4日,中华会馆理事会再次改选。这一届理事会仍然由27位理事组成,黄兴中再次当选理事会主席。2006年,渥太华华人移民更多,多数来自中国大陆。根据当年人口普查数据,华语成为加拿大仅次于英法的第三通用语言,母语(Mother tongue)为华语者超过100万人,较1971年的不足10万人成长十倍以上。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在家讲华语者近40万人,占人口总数3.2%。大温哥华地区近三成民众在家讲非官方语言,超过13%在工作场合不讲英法语,比率全国最高。渥太华华人人口也有显著增长,但大多数华人在英语或法语环境工作。

图片 6 李乃斌、程硕浩、李星南、王国强、赵耘清等监票人在2006年竞选结果上签字(黄兴中提供)

图片 6 李乃斌、程硕浩、李星南、王国强、赵耘清等监票人在2006年竞选结果上签字(黄兴中提供)

2008年,黄兴中发表了题为“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工作汇报。报告回顾了中华会馆的历史,提到了中华会馆在倡建加华侨报、加华电视、中华大厦、华侨服务处等华人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总结了2006年至2008年中华会馆所做的工作。这一年黄兴中在连任两届主席(2004-2006,2006-2008)后,任满离职。

 

中华会馆换届(2008)

2008年,中华会馆理事会改选,薛金生当选主席。薛金生曾求学于南开大学、清华大学,1988年由河北煤炭建筑工程学院前来渥太华留学,获渥太华大学教育硕士学位。他多年热心于服务华人社团,是前两届中华会馆理事、副主席兼《加华侨报》社长,此前还于1996年担任过渥太华中国同学联谊会主席等职。

这届理事会的分工为

主席:薛金生

副主席:彭汉忠(第一副主席)

       谭从政:社区服务(广东话)

       林维宪:社区老人服务(广东话)

       王宝来:社区体育服务(普通话)

       张志刚:媒体

       刘少勇:青年、公关、教育基金会

       扈航:社区老人、文艺服务

       李体茂:公关、教育基金会

秘书:孙世平

财务:曹红健

加华侨报:黄兴中

加华电视:丁慢俗、丁兰

法律顾问:张裕荣、刘东

 

理事会全部27名成员为:丁慢俗、王宝来、朱毅、李先遥、李体茂、杜云生、林维宪、周万方、孙世平、孙金泉、黄兴中、彭丁兰、彭汉忠、曹红健、杨秀山、杨建华、张志刚、裴文生、谭从政、扈航、钟志鹏、薛金生、刘少勇、刘东、萧碧芬、邝少鸿、汪镇全。

这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除了确定理事分工,还提出了当年的工作计划,包括中华会馆成立50周年庆典、圣诞节旅游及春节联欢等。

渥太华华人当时已经发展出几十个华人组织,如不同的宗亲会、同乡会、校友会、联合会、联谊会、会馆等。这些组织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挥着联系华人、服务华人的作用,但渥太华的这些华人组织大多是热心人自发成立的公益性群众组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能长年累月坚持为华人服务,办公地址有的设在某个会员家中,有的干脆没有。加京华侨服务处创办时,就是在中华会馆吉尔莫街的旧址借了一张办公桌而已。吉尔莫街旧址原本只是一幢普通的民房,但相对于根本没有办公场所的诸多协会,已经是天壤之别。

中华会馆发起筹建中华大厦后,在大厦中有了自己的办公区域。然而大厦本身是一所居住公寓,尽管一楼设计了可供举办各类活动的大厅,但毕竟面积有限,功能不足,并不适合对外开放,开展活动受到不少制约。

当黄兴中听到市中心有座教堂正在出售的消息时,便考虑将其购买下来为渥太华广大华人服务。他马上与该教堂的房产中介“第一实业地产公司”的黄周凤箫联系,同时积极联络渥太华其它华人社团,并获得普遍支持。大家一致认为,无论是多伦多、温哥华等居住着数十万华人的大城市,还是只有两万多华人的温尼伯那样的偏远城市,都已建立起华人文化中心或文化宫,不仅弘扬了中华文化,丰富了当地华人的生活,也为促进加拿大的多元发展做出了贡献。作为拥有四万多华人的渥太华已经落后,建立渥太华华人文化中心应该提上议事日程了。

 

加拿大华人篮球锦标赛

历年来中华会馆组织了很多体育活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首推华人篮球比赛。2007年,由渥太华中华会馆和渥太华华人篮球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加拿大华人篮球锦标赛于当年8月4日至6日,一连三天在渥太华举行。每个城市不限参赛队数,渥太华、多伦多、蒙特利尔等城市各自组织多支队伍,分别参加男、女、少儿、老年等不同类别的比赛,盛况空前。

图片 7 2007年部分渥太华参赛队员(薛金生提供)

图片 7 2007年部分渥太华参赛队员(薛金生提供)

加拿大总督米夏埃尔·让(Michaëlle Jean)、总理史蒂芬·哈珀、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卢树民、安大略省长麦坚迪(Dalton McGuinty)、参议员哈布(Mac Harb)、渥太华市长奥布莱恩(Larry O’Brien)、市议员及国会议员贝尔德(John Baird)、万锦市加华联会主席Wilfred Lam等政界名人均发来书面贺信贺词。

2009年5月16至17日两天,一年一度的“华人杯”篮球邀请于特蕾莎修女高中(Mother Teresa High School)举行。比赛由渥太华中华会馆主办,协办单位阵容庞大,分别为:渥太华华人篮球俱乐部、绿岸老虎(Greenbank Tigers)篮球俱乐部、卡纳塔湖人(Kanata Lakers)篮球俱乐部、朋友(Amigo 4)篮球俱乐部以及天天义工团。

本次比赛的组委会成员有黄斌、杨建华、庄严、尹燕碌、陈韬、茆永轶、张日崇和方海天等人。由于场地和时间限制,这届比赛只邀请了中年组的球友组队参赛(35及35岁以上)。

 

2008年中华会馆成立50周年大庆

2008年恰逢中华会馆成立50周年,理事会组织策划了盛大的系列庆祝活动。

图片 8 中华会馆成立50周年大庆(薛金生提供)

图片 8 中华会馆成立50周年大庆(薛金生提供)

2008年10月26日晚6时,中华会馆5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在加华文化中心礼堂启动,这也是中华会馆新一届理事就职后的第一场大型活动。他们邀请了历届理事会主席与理事,邀请了加拿大政府官员,也邀请了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官员。

晚7时,中华会馆主席薛金生回顾了会馆 50年的变迁,并将中华会馆过去的几位会长及现任顾问和理事请上台,介绍给现场观众。会馆第一副主席彭汉忠与副主席谭从政为元老以及为中华会馆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人物戴花和颁奖,这些元老包括周强安、郑茂源、黄兴中及其他前任主席的代表、吴杰新老人的代表,以及其他接受褒奖的华人或亲属。

图片 9 盛装出席的老侨(来源:中华会馆网站)

图片 9 盛装出席的老侨(来源:中华会馆网站)

 

庆典仪式上,中华会馆向到场的历届主席颁发了荣誉证书,赞扬他们“服务社区,无尚奉献”,并向新一届领导成员薛金生等人颁发了任职证书。

   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张卫东代表兰立俊大使应邀出席大会并宣读了兰大使的贺信,贺信赞扬渥太华中华会馆成立以来,在加强华人社团之间的相互团结与合作、维护华人合法权益、繁荣加拿大经济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特别是近年来中华会馆关心和支持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统一大业,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中加友好关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深受各界赞誉。希望渥太华中华会馆再接再厉,继续为促进中加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创建和谐的华人社区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图片 10 左起:伽利浦国会议员、戈登·奥康纳部长、张卫东公参(来源:中华会馆网站)

图片 10 左起:伽利浦国会议员、戈登·奥康纳部长、张卫东公参(来源:中华会馆网站)

加拿大总督米歇尔·琼和总理斯蒂芬·哈珀分别为庆典活动发来贺信。加拿大税务部长戈登·奥康纳(Minister O’Connor)、国会议员伽利浦(Mr. Royal Galipeau)、渥太华市市长奥布莱恩(Mayor O’Brien)等政要均应邀出席了活动,并分别讲话。加方领导人在贺信和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华人自19世纪以来在加拿大建设和发展中所做贡献,高度赞扬中华优秀文化在加拿大多元文化中的作用。

晚会随后进行了文艺演出。渥太华侨学界40余个社团300余人出席了庆典活动。

 

庆祝中加建交40周年(2010)

   1970年10月13日中国与加拿大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2010年两国建交40周年之际,渥太华中华会馆、加华文化基金会、中国校友会与华人社区服务中心等渥太华侨学界团体共同举办了“庆祝中加建交四十周年庆祝会”。2010年9月5日,来自渥太华、多伦多与蒙特利尔的中加政界、商界和学界代表近200人出席了在加蒂诺自助餐厅举办的招待会。

  招待会共同主席中国校友会会长李世友对到场嘉宾表示了感谢,共同主席中华会馆主席薛金生在招待会上宣读了加拿大总理哈珀的贺词。前任渥太华市长、当届市长候选人吉姆·沃森在招待会上说:“加中建交40周年之际,双方文化和商务往来频繁。中加旅游目的地协议的签署将吸引上万名中国游客来到加拿大,这将有利于加拿大经济发展和加中文化交流。”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公使衔参赞徐步说:“中加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各方面交流不断扩大,经贸合作愈加深化。去年以来两国领导人的成功互访使两国关係进入新阶段。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加关系会取得更大发展,两国间合作会更加深入。”共同主席加华文化基金会主席王玳瑜说:“我们特别缅怀当年以远见卓识开创加中关系新纪元的先驱者们,特别感激40年来为促进和维护加中关系作出了贡献的人们,他们和100多年前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华工先驱者一样, 在130万加拿大华人和两国广大人民心中,建立了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

   无锡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姚国芳主任在招待会上表示:“能在加拿大和中加友好人士一起庆祝中加建交40周年感到很荣幸,中加友谊必将得到蓬勃发展。”同时中国无锡市书画院院长王洋、副院长梁元和著名画家许南惠等多名画家现场作画庆贺。

 

迎春庙会及其它活动

中华会馆举办迎春庙会已有几十年历史,一般由中华会馆主办,其它华人社团联合协办或承办,并得到加拿大政府及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的支持,逐渐成为渥太华华人的重点大型文化活动。迎春庙会突出“中式”特点,兼具国际风情,集娱乐、购物、休闲、运动于一体,不仅有文艺表演,还有各式各样的传统小吃摊位,有的是餐馆参与,更多为个人设摊。还有许多民间工艺品、艺术品、日用品等小商品出售,红火热闹,深受当地广大华人欢迎。

中华会馆在2006狗年与2007猪年分别举办了春节联欢会。2008鼠年,中华会馆主办、中华大厦与加华侨报协办了鼠年春节联欢会,节目更加丰富多彩,有少儿歌舞、传统民乐、广东音乐、中英文独唱合唱、京剧、粤剧、藏族舞、现代舞、爱尔兰舞、越南舞、印度舞、泰国舞、武术、家庭节目表演等。

图片 11 2008鼠年春节晚会(薛金生提供)

图片 11 2008鼠年春节晚会(薛金生提供)

 

出席中华会馆2008年春节庆祝活动的嘉宾有:中国大使卢树民、参议员哈博(Mac Harb)、国会议员卡兰普(Royal Galipeau)、渥太华市长奥布莱恩、国家税务部长奥康纳(Gordon O’Connor)、国会议员鲍里夫(Pierre Poilievre)、国会议员杜瓦(Paul Dewar)、国会议员麦坚迪(David McGuinty)及夫人、安省议员麦克劳德(Lisa MacLeod)等。

2009牛年,中华会馆举办了春节庆祝晚会,邀请了渥太华市长奥布莱恩等贵宾。会馆还举办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牛年新春联欢大庙会。同年2月,中华会馆接待了江苏民族舞剧院到渥太华的慈善义演。

 

图片 12 2009牛年新春联欢大庙会(薛金生提供)

图片 12 2009牛年新春联欢大庙会(薛金生提供)

 

图片 13 2009年2月4 日,接待江苏民族舞剧院渥太华慈善义演(薛金生提供)

图片 13 2009年2月4 日,接待江苏民族舞剧院渥太华慈善义演(薛金生提供) 

2009牛年庙会由钟致鹏、丁兰、Moe Aijiarrah、Austin、何子祥、于北南主持,中华会馆主席薛金生与中国驻加大使兰立俊等嘉宾讲了话。2010虎年庙会由丁兰、于北南、安丽娜、何子祥、马双、江沐雪、王李想、苏帅主持,中华会馆主席薛金生、中国驻加使馆官员、加拿大三级政府官员及渥太华华人社区服务中心主席周畅等嘉宾讲了话。2011兔年庙会2月13日子杜登大厅举行,并备有免费班车接送。2012龙年庙会2月5日在特特蕾莎修女高中举办,中华会馆主席薛金生向来宾拜年,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贺毅群向华侨华人祝贺新年,参议员哈布、加拿大国会议员伽利普、省议员亚舍尔、省议员丽莎、市长沃森等也先后登台向人们祝贺新年。这一年主办者特别为孩子们准备了格外丰富的游艺项目。CFC中文网在庙会现场提供网站功能辅导,解答用户问题。

 

图片 14 2013年庙会节目(来源:中华会馆CFC消息)

图片 14 2013年庙会节目(来源:中华会馆CFC消息)

 

2013蛇年庙会2月24日在特蕾莎修女高中举办。由杨扬、黄春和、陈隆阳、马涛、马双主持,国会议员卡兰普(Royal Galipeau)代表加拿大总理致辞、中华会馆主席刘少勇、中国驻加使馆公使贺毅群、渥太华副市长史蒂夫·德罗什(Steve Desroches)讲了话。

图片 15 2014马年春节大庙会(张瑞文提供)

图片 15 2014马年春节大庙会(张瑞文提供)

2014马年庙会2月16日依然在特蕾莎修女高中举办。据海报介绍,这已是渥太华中华会馆第56届春节大庙会,也就是说从1958年成立之日起,每年都举办一届。

2015羊年庙会于 2月22日依然在特蕾莎修女高中举办,中华会馆刘少勇主席代表会馆给大家拜年。渥太华市长沃森代表市政府亲临祝贺,他用中文祝大家“恭喜发财”。贺毅群公使衔参赞代表中国大使馆致辞,他感谢中华会馆多年来一直举办春节庙会,并祝大家羊年幸福,生活美满。

“中华会馆新春大庙会”已成为渥太华华人社区的一个文化品牌。

除国会山晚宴与迎春庙会外,中华会馆还常常会同其它华人及亚裔团体,举办春节联欢会、音乐美食节等活动。在抗震救灾、抗击萨斯、援救海啸灾民等重大事件中,中华会馆也能站在第一线,与其它华人社团一道发起组织慈善活动。

 

加华侨报再起风波并最终停刊

从作者收集到的《加华侨报》来看,1979年创刊号并未标明“中华会馆机关报”字样。原因也很简单,报纸当时就是中华会馆创办的,经费由会馆出,社长由会馆任命,侨报属于会馆是不言而喻的事实,并无争议。在1979年后期,报头注明:“发行者:柯京中华会馆,出版者:加华侨报社”。1982年5月号,报头注明“发行者:加京中华会馆,出版者:加华侨报社”,而1996年12月1日,报头用英文注明:“为加京中华会馆官方非牟利半月刊(is the official non-profit bi-weekly public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Association of Ottawa)”。而在某些年代,特别是到2008年黄兴中担任社长后,这些说明就都没有了,只剩下“加华侨报社”字样。

图片 16 《加华侨报》1996年12月1日报头(薛金生提供)

图片 16 《加华侨报》1996年12月1日报头(薛金生提供)

 

2009年1月15日,中华会馆理事会就中华会馆归属问题召开理事会,再次明确了加华侨报是中华会馆的机关报,隶属中华会馆。在众多理事的捍卫下,《加华侨报》未能独立出中华会馆

后来经协商,加华侨报以承包方式由黄兴中继续负责,自负盈亏。

图片 17 协商共识(薛金生提供)

图片 17 协商共识(薛金生提供)

 

2014年11月,加华侨报的归属再起风波,最终的结果是《加华侨报》彻底停刊。一份从1978年开始发行的中文报纸,也是渥太华历史上第二份中文报纸,就这样在36年后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华会馆换届选举(2012,2014)

渥太华中华会馆理事会每两年改选一次,理事会应由27位理事组成。但这一届理事会为得票最多的前23位候选人组成新一届理事会。并表明,若报名人数等于或少于23位则选举活动取消,由所有报名者自动组成新一届理事会

第28届渥太华中华会馆换届选举,原定于2012年11月24日在圣约瑟夫·卡若林中学(St. Joseph Caroline High School,3333 Greenbank St. Ottawa)举行,但由于报名人数少于法定的27名,这一届理事会最终由报名的25位候选人自动组成。会馆内部选举则于2012年12月6号晚在位于麦迪卡夫街55号的黑南·布莱奇律师事务所(Heenan Blaikie Law Firm)会议室举行。

刘少勇当选为新一届中华会馆主席。刘少勇毕业于河北师院,1993年移居加拿大。多年来他积极参加华人社区服务,在中华会馆曾经多年担任理事,具有丰富的华人社区服务经验。

主席:刘少勇

常务副主席:薛金生

顾问:王玳瑜

副主席:扈航、杨秀山、李先遥、李体茂、张志刚、杨晓明

财务:曹红健

秘书:丁兰

理事:杜云生、裴文生、钟致鹏、吴艺燕、魏辉、汪镇全、杨扬、李重九、李遥、于康、于超、何明轩、王龙、王永熙、龙飞。

 

2014年12月20日,渥太华中华会馆举行第29届换届选举,在中华大厦会议室举行了中华会馆第二十九届理事会的选举大会。中华会馆第二十八届理事会理事和新报名参选的候选人出席了选举活动。中华会馆的办公地点原本在中华大厦,后来加华文化中心成立,中华会馆办公室也随之搬了过去。据说在当年的搬迁过程中,遗失了不少历史文献和文物,殊为可惜。后来加华文化中心与中华会馆分立,中华会馆便失去了固定的办公地点。这一次中华会馆再次回到中华大厦开会,表明新老华人移民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新的理事会选举之前,上届理事会主席刘少勇汇报了理事会两年来的工作,对理事们积极投身社区公益事业,任劳任怨的义工精神表示赞赏,尤其对常务副主席薛金生始终如一的无私奉献表示感谢。第二十八届理事会在任期内每年申请基金给社区提供更好的休闲娱乐场所和用具,举办老人绘画班舞蹈班等,举办每年超过两千人的庙会,组织社区夏日烧烤,参与组织每年和国会议员一起迎春的联欢晚会,选派优秀青年义工回国参加活动等。此外,渥太华水龙公园在2013年落成后,迎来一对来自北京的石狮子。此外在处理2014年社区华人家庭应急事件中起了主导作用

图片 18 中华会馆第29届理事会(薛金生提供)

图片 18 中华会馆第29届理事会(薛金生提供)

第二十九届理事会组成如下:

主席:刘少勇

常务:薛金生

顾问:王玳瑜

副主席:杨秀山(老年)、曹红健(财务)、扈航(文艺)、张志刚(宣传)、李先遥(社区)、李体茂(公关)、彭丁兰(秘书)、杨扬(学生)、杨晓明(青年)、钟志鹏(文体)、李重九(体育)。

理事:裴文生、杜云生、魏辉、汪镇全、吴艺燕、孙小美、徐汉江、李遥、万雪清、何明轩、于超、王永熙、王凡、张斌坤。

刘少勇连任,理事人数恢复到27人,另加一位顾问。本次理事会构成來自各个行业和领域:投资理财、财会、工程、艺术、文化、医学、科技、银行、政府及汽车等,其中不乏80后新锐力量,为中华会馆注入了新鲜血液。

 

中华会馆回顾

渥太华中华会馆(CCAO)成立于1958年1月8日,是渥太华历史最悠久的,受到加拿大政府承认的,非政党、非盈利、独立的华人民间组织。也是唯一由渥太华全体华人选举产生的华人组织。会馆致力于服务华裔、弘扬中华文化、增进华裔和其他族裔的友好关系,促进华裔融入主流社会。渥太华中华会馆的运作遵守《渥太华中华会馆章程》和渥太华地区相关法规。每两年改选一次,得票最多的前27位候选人组成新一届理事会。

1958年成立时,中华会馆是本地老华侨创立的一个生意人社会团体,会馆的骨干力量是早期华人移民留在唐人街发展的第二代与第三代,他们大多经营着华人传统生意,最关心的是当地华人的生计,相互介绍工作、设立互助基金、建立华人墓园以及每年公祭、建立老人院、筹建中华大厦等等,本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初衷,发展自己,造福社区。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加拿大华人地位的不断改善、华人专项社团不断涌现以及华人全面渗透到加拿大各行各业的现实,中华会馆的工作重点也逐渐转移到了在加拿大多元文化中积极弘扬中华文化,组织各种文化服务类活动。各种讲座、兴趣班、展览、演出、夏日烧烤、庙会、联欢会、艺术节、文化节层出不穷,有本地华人的,也有多伦多、蒙特利尔和其它周边城市的,还有来自中国的各种艺术团体。而配合市政将水龙公园建设成一个由石狮等中国元素体现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再一次显示出中华会馆的实力与远见。

中华会馆理事会两年一度的改选,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历史在发展,中华会馆也在成长。而成长的过程中,也有令人遗憾的地方,比如加华电视的自我剥离、中华大厦的分道扬镳、加华侨报的曲折消亡以及文化中心的另立门户,看上去似乎不是创始人的初衷,但这些分散出去的机构,同样在为华人社区服务,中华文明的根系发展延伸,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无论如何,从最早的老侨,到港台移民,再到大陆移民,五十多年间共有一千多人次的中华会馆理事投身于社区公益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令人感佩不已。而中华会馆创建或倡建的一些机构,也从不同侧面服务于渥太华华人社区。

赞(0)
新华侨网 » 渥太华中华会馆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