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FROM CHINA
新华侨网

渥太华唐人街牌楼

渥太华 笑言

《渥太华华人史话》为CFC中文传媒旗下《新华侨报》与加拿大华裔作家笑言合作项目,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文中所述由作者笑言根据历史资料及采访当事人或其后代综合而成,如有与史实不符之处,作者不承担法律责任,欢迎知情人联系作者。

 

世界各地唐人街最常见的标志便是一座中式牌楼,但自1890年谭华钿等华人初次踏上渥太华的土地以来,直到2010年之前,渥太华唐人街始终缺少这样一个标志,牌楼成为渥太华华人一个超过百年的夙愿。1990年代,当地华人再次认真酝酿建造一座中华牌楼。据老华侨讲,渥太华洪门民治党原主席邓家昌曾经几次返回故乡广东江门寻求当地政府的支持,侨界社团也曾多次与渥太华及安省政府接触,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渥太华华人的这个梦想始终未能实现。

图片 1 气势磅礴的渥太华唐人街牌楼(笑言摄于2015年3月6日)

图片 1 气势磅礴的渥太华唐人街牌楼(笑言摄于2015年3月6日)

 

“世纪园”与牌楼

2005年前后,几个华人社团计划在唐人街修建一座“世纪园”。世纪园由李志彦设计规划,由范佐伟推动向侨社筹款。尽管不少华人对于在唐人街构建什么样的建筑更能体现中华文化还有一些议论,但众多华人认为无论如何应该建造一个唐人街的地标,于是纷纷慷慨解囊,筹款总数达到了两万加元。当时谭夏帼珍等人是主要捐款人,但由于资金缺口太大,也未能获得更多方面的广泛支持,“世纪园”仅仅在唐人街的一个街口留下一个小小的标记便无疾而终了。

相比之下,华人社区修建牌楼的呼声日益增高。牌楼项目终于列入萨默塞特唐人街商业促进区(Somerset Chinatown Business Improvement Area,简称BIA)发展计划,特别是辛雪(Grace Xin)担任BIA行政总监期间,更是积极推动牌楼项目。

 

牌楼委员会

2006年10月3日,牌楼筹款委员会成立,负责牌楼的筹款、立项和筹建。委员会由BIA行政总监芦宝珠(Marilla Lo)担任主席,由杰森·凯利(Jason Kelly)、李永华(Lawrence Lee)担任共同主席。芦宝珠不久离职,由辛雪继任BIA行政总监。李永华是渥太华华人狮子会的主席,他邀请同在狮子会服务的周树邦加入了筹款委员会。狮子会并不是一个舞狮会,而是一个全球性的历史悠久的慈善组织,主要致力于建立眼球库与从事防治视力方面疾病的工作。参与牌楼筹款委员会的渥太华社团包括:萨默赛特唐人街商业促进区、华人狮子会、中华会馆、龙冈公所和华联会,此外还包括其他一些亚裔社区代表。利德蕙参议员为牌楼荣誉赞助人[i]

后来“牌楼筹款委员会”被“牌楼项目委员会”(Project Committee, 此后简称“牌楼委员会”)所取代,官方公布的成员名单为[ii]

Peter Yeung 杨武发 Co-Chair Steering Committee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席
Larry Lee 李永华 Co-Chair Steering Committee指导委员会共同主席
Angie Kwan 李爱贞 Co-Chair Fundraising Committee筹款委员会共同主席
Jason Kelly 杰森·凯利 Co-Chair Fundraising Committee筹款委员会共同主席
Katie Ng 黎宝珍 Co-Chair Fundraiser Committee筹款委员会共同主席
Dr. Shu Pang Chou 周树邦 Executive Director理事
Albert Tang 邓家昌 Executive Director理事
Theresa Yan 甄黄丽明 Treasurer财务
Gus Este 盖斯·伊斯特 Co-Chair PR/Publicity公共关系共同主席
Christopher Tan 陈晓君 Legal Advisor法律顾问
Alan Tang 邓 Secretary秘书
Jason Zhang 张志刚 Member at large委员

 

辛雪作为萨默塞特唐人街商业促进区行政总监,负责并指导牌楼委员会的工作,但未列入上述名单。

2006年11月,奥布莱恩(Larry O’Brian)当选渥太华市长,倾力支持唐人街牌楼计划。2007年6月27日,渥太华市审议通过牌楼项目计划书,并批准牌楼项目捐助人可以获得捐款免税证明。奥布莱恩市长表示,牌楼是华人社区与加拿大社会衔接的一个具体桥梁、具体榜样,它体现了华人社区对渥太华的意义,也体现了渥太华乃至加拿大人对华人社区的尊重与接纳。牌楼委员会从渥太华市政府得到启动资金后,开始向安省和联邦政府申请资助。此项申请也得到了联邦议员保罗·杜瓦(Paul Dewar)的大力支持。保罗·杜瓦的母亲马瑞安·杜瓦曾担任渥太华市长,对华人社区一向友好,在任期间对中华大厦的建成起到了关键作用。

 

北京参与同建

牌楼项目在市议会通过之后,黎宝珍、李爱贞、甄黄丽明、周树邦等人与其他理事展开了各项筹款活动。而在与渥太华市政府的接触中,市长奥布莱恩提出北京与渥太华是友好城市,能否考虑从北京获得一些帮助,比如牌楼的设计与技术指导等等。

2008年8月,牌楼委员会通过举办慈善高尔夫球邀请赛继续筹款。李永华与周树邦通过李桂喜参赞兼总领事正式邀请兰立俊大使参加活动,兰大使接受了邀请,并在活动中听取了李永华等关于牌楼筹备情况的介绍。这是牌楼委员会第一次与中方正式接触,成为牌楼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08年10月17日,牌楼委员会主席李永华、邓家昌及其他几位理事与市长奥布莱恩在市政厅会晤了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兰立俊,共同商讨牌楼项目的实施细节。考虑到渥太华和北京(当时郭金龙任北京市市长)是友好城市,而2010年又恰逢加中两国建交40周年,共建牌楼可以进一步加深两市乃至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双方商定由兰立俊大使帮助联系北京市政府,请北京市负责设计牌楼、捐助建材并提供建筑咨询和专业技术人员,而渥太华负责提供土地并为中方施工队提供食宿。

在兰立俊大使领导下,使馆人员很快与北京方面取得了联系。李桂喜总领事回到北京,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田雁女士的安排协调下,由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所设计出两套备选方案。牌楼委员会最终选择了具有皇家气派的两柱九层琉璃瓦样式,按照设计,牌楼宽12.8米、高12.63米,门柱前蹲守一对石狮。

2009年11月,牌楼委员会召开筹款晚宴,兰立俊大使和加拿大三级政要出席了活动。在这个共同项目中,北京市政府出资100万元人民币并提供建筑材料及选派工人施工。

作为加拿大经济行动计划的一部分,当时政府拨出40亿加元的基础设施激励基金为全国近4000个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牌楼项目从这个基金中申请到总额达60万加元的资助,其中联邦政府和安大略省政府各提供12.5万加元,总额为25万加元,BIA提供35万加元。BIA还提供了另外8万加元以完成该项目所需的额外费用。在BIA的总捐款中,企业和个人捐款近33万加元。渥太华市免费提供了建造牌楼所需的空间,以及用于容纳和完成该建筑的道路工程和其它修改所需的29万加元。北京市捐助的价值100万人民币的实物与服务被估算为30万加元[iii]

当时华人捐款踊跃,各尽所能。共有近50位华人及企业捐款金额超过五千加元,还有近10家社团捐款超过一千八百加元。金额超过两万五千加元的白金级捐款个人与企业有周强安与郑冋夫妇、汤姆林森有限公司(R. W. Tomlinson Ltd.,牌楼承建商)、吴仲贶夫妇以及谭辅仪与谭夏帼珍夫妇[iv]

牌楼项目从此进入了实质性建设阶段。

当年年底至2010年1月,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的徐雄鹰副总经理和王辛来到渥太华先期考察。他们在牌楼委员会协助下,确定施工地点、制定施工计划及安全防范措施等。作为唐人街商业促进区的主要负责人,辛雪全程参与了各项工作。这些工作包括联系渥太华市政部门为建造牌楼更改地下水管道、施工封路以及提供相应的临时道路等事项,并以80万加元与达尔康公司(Dalcon Enterprises Incorporated)签下承包合约,由达尔康公司承建基础及框架工程。

中方施工队第一批工人到位

2010年1月,中方组建施工队,选拔工人,准备建筑材料、模具、脚手架等施工工具和设备。考虑到渥太华冬季的严寒,中方施工部门还与加方特别研究了水泥构件的抗冻配方。

渥太华方面由牌楼委员会接待中方工程人员,负责安排他们在渥太华的居住与生活。牌楼委员会为中方施工队在唐人街羊城小馆旁边找到了离施工现场很近的一幢民居,委员会租下一层楼作为施工队队部,一共是两个居室加厨房和会议室。另外又租了附近的两个一居室,工人们被分别安置进这三所住处。为支持牌楼建设,房东们只收取了象征性费用[i]

牌楼委员会的杰森·凯利理事经营旅馆,他为工人提供了全套被褥。周树邦理事则从华人教堂搬来一些闲置的炊具,又去商店买了餐具和其它日用品。就这样,委员们东拼西凑,将生活必需品全部准备停当。

工人入住之前,牌楼委员会特意邀请使馆李桂喜总领事前往住地参观,李桂喜认为条件适宜,对牌楼委员会的安排表示满意。

2010年4月30日,第一批中国工程队成员到达渥太华。辛雪亲自烧了红烧肉和其它中国饭菜,然后半夜时分到机场迎接他们。

5月1日上午9时,达尔康公司派员向工人们讲授了加拿大施工的安全课程。几天后,渥太华三级政府均派出官员参加了隆重的开工破土仪式。

第一批到达的中方施工队员共16人,全部来自河南。年过六旬的领队马振武经验丰富,曾主持过天安门金水桥的维修工作,也曾带队前往泰国施工,被工人们尊称为“马爷”。施工队另一位年轻的负责人名叫李博,为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曾留学新西兰攻读建筑学,也有带队出国施工的经验。全队中只有他讲英语,在6个月的施工期间,李博与工人同吃同住,负责施工队财务及一切对外事务,包括办理出入境手续,订购机票等等。

牌楼委员会为工人制定了每人每天15加元的生活标准,由周树邦义务驾车带领李博或马振武每隔两日去超市买菜。工人一致反映伙食比国内好,对生活安排也很满意。由于精打细算,施工队还从伙食费中节省出了旅游费用。5月的长周末,工人们到魁北克市和蒙特利尔市集体旅游了一次。牌楼委员会还为工人们买了医疗保险,有几次工人感到身体不适,由周树邦带去“森马锡社区健康中心”就诊。

施工期间,市政府封闭了萨默赛特西街相关路段。根据渥太华的气候特点,牌楼设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全木制工艺,采用了水泥构件。施工队借用扬子江酒楼后面的空地作为工场,用灌浆模具制作水泥件。施工队采用发电机自行发电,水源则从杨武发(Peter Yeung,牌楼委员会副主席之一)的Sushi 88寿司店接出,寿司店在扬子江对面,水管拉过马路将水引入工地[ii]

奥布莱恩市长访华,胡锦涛主席访加

2010年4月,渥太华市长奥布莱恩访问了北京等四个中国城市,北京外事办承担了大量的接待工作。从中国归来后,奥布莱恩市长在当地报纸发文称“中国是通向繁荣的牌楼。”辛雪在繁忙的工地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道:“借市长的吉言,但愿这个牌楼也能使唐人街走向繁荣![iii]”当时,中加两国工程技术人员正在抓紧时间施工,以确保能在10月13日中加建交日前竣工。

2010年6月23日下午1点41分41秒,加拿大中部发生了里氏5级地震。这是加拿大渥太华首都地区65年来最强的一次地震。

地震发生时,工人们正在安装牌楼最大的匾牌水泥铸件,就是铸有“渥太华唐人街”字样的那一块。当时大家都很紧张,辛雪等人也从办公室跑出来察看,结果地震过后,牌楼安好。据说当时工人们相信遇到了神话中的天龙下凡,降福牌楼,于是纷纷跪地祈福[iv]

2010年6月23日至2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加拿大,在渥太华分别会见了加拿大总督米夏埃尔·让与总理斯蒂芬·哈珀,两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企业签署了若干合作协议。20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6月26日至27日在多伦多举行,胡锦涛在峰会上发表了题为《同心协力,共创未来》的主题讲话。

胡锦涛主席访渥期间,为加强安全保障,经中国大使馆李桂喜总领事和武官处安排,牌楼工人在威斯汀酒店(Western Hotel)与丽都中心(Redeau Centre)入口连接处站了两天岗。工人们都以能为胡锦涛主席的安全做出贡献而骄傲,认为是值得纪念的经历,大使馆也为此致信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以示表彰。李博与马振武代表牌楼工人参加了胡锦涛主席接见渥太华华人的活动,并合影留念。

到7月的第三周,水泥构件已全部就绪,达尔康公司用工程车将水泥件和其它支撑构件吊装完毕。第一批施工队的工人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由李博带队经由多伦多回国。而领队马振武与刻石郑师傅留守渥太华,照看工地,为二期工程做准备,同时还为第二批工人清洗了被褥。留守期间周树邦夫妇带领他们去蒙特利尔市旅游。一周之后,周树邦又为他们准备了西服,带领他们前往中国大使馆,参加了使馆举办的八一建军节招待会。

图片 2 牌楼工人们(来源:《牌楼下的华人》)

 

中方施工队第二批工人到位

第二批工人于2010年7月底入境,也是16人。这16人为画师,文化高、经验多、技术好。领队的刘师傅是资深画师,其父为复古油彩界的顶尖人物。入境时,刘师傅将牌楼用的一盒金箔一直捧在手上,生怕出了差错。这些能工巧匠带来了精湛的中国传统制造工艺,斗拱、彩画、油漆、贴金,都是地地道道的手工绝活,这些世代相传的制作工艺大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

唐人街商业促进区负责人辛雪说:“牌楼施工使用的是传统工艺,对材料有特殊要求,当地不易找到,加上渥太华气候寒冷,所找材料还需符合气候条件的要求,难度非常大。” 原本按照中国传统配方,油彩要加猪血,但考虑到加拿大的材料标准,配方进行了适当调整。后来牌楼有些地方出现油漆脱落,古建公司认为是由于修改后的配方尚不完善而引起的。

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兼项目负责人李博说:“今年9月份以来,渥太华经常下雨,正好赶上这一时期我们需要油漆彩画。为了赶工期,辛雪买来了吹风机进行风干。画垂头的时候,由于架子的位置问题,工人只能躺着画,经常是刚下完雨就画,衣服全都湿了。”

 

《牌楼下的中国人》

在牌楼即将完工之际,北京文物古建公司委派电视编导及制作人傅琼[v]来到渥太华,收集资料,采访当事人,记录施工过程,走访老华侨,拍摄了一部名为《牌楼下的中国人》的记录片。

除了牌楼建造的场面外,傅琼还拍摄了渥太华的市容、普通华人的生活以及华人教会的活动,并经辛雪联系,采访了支持牌楼工程的渥太华市政官员。又经周树邦引见,采访了周强安与吴仲贶两位在华人社区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两位老先生惯用英语,而傅琼曾在英国留学,因此交流十分顺畅愉快。两位老人用清晰的记忆和珍贵的文献资料介绍了许多渥太华华人的历史和掌故,而这些都被傅琼拍摄在她的记录片中。这部记录片已经成为渥太华华人的重要史料之一。

牌楼建成四年之后,2014年1月周树邦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北京文物古建公司李彦成总经理,并由他安排会见了北京市文物局局长于平、古建公司的徐鹏飞、王辛、李博以及拍摄《牌楼下的中国人》纪录片的傅琼。

李彦成说北京文物古建公司在世界多个城市都建造过牌楼,而渥太华牌楼对他们来说是最顺利、最愉快的。除了两国政府的支持外,渥太华广大华人特别是牌楼委员会的出色工作,是工程成功的重要条件。

 

紧锣密鼓,按期完工

竣工日期定在9月30日,而2010年渥太华受大西洋飓风影响,9月份阴雨连绵。油漆要上很多层,还要贴上金箔,工艺相当复杂,耗时也长,画师们常常要在大塑料布的遮盖下彩绘。而此时,郑师傅也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凿刻碑文。在彩绘、油漆、贴金、镶币、刻碑这一道道工序终于完成之后,在拆除脚手架和工作平台之前,牌楼委员会邀请了中国大使馆张伟才公参与李桂喜总领事登台参观了刚刚落成的牌楼[vi]

牌楼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密码,龙代表皇家,九重琉璃瓦体现至尊,每一种花鸟图案、每一种动物甚至每一种纹饰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由五种金属制成的五枚钱币和五彩金属线,镶嵌在牌楼的顶部,寓意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也是牌楼最后最重要的工序,由马振武和李博亲手操作。正因为牌楼集中承载了如此众多的中华文化元素,海外华人才不约而同将它作为首选,当做唐人街的标志。

从动工的那一天起,牌楼就不断吸引着关注和好奇的眼光。不少当地居民前来参观,有人还给工人们买咖啡以示慰问。当地的一位白人居民说:“到这里驻足观看是我每天散步的重要部分。”他每天都从不同角度拍摄几张施工照片,半年之后,工程收尾,他拿着厚厚一沓洗印出来的照片送给了施工队的师傅。据他讲,他前前后后拍了1200多张照片,拍下了所有工人的劳作身姿,没有漏掉其中任何一位。第一张照片拍摄于4月底牌楼动工之前,照片上是牌楼的地基位置[vii]

2010年9月30日,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李彦成总经理和徐雄鹰副总经理飞抵渥太华,视察牌楼工程完成情况,慰问工人。次日两人带领工人们离开了渥太华。

 

牌楼落成,隆重庆典

2010年10月7日,在加中建交40周年之际,渥太华市与北京市的重要合作项目“渥太华唐人街牌楼”落成,渥太华市政府在唐人街举办了隆重的牌楼落成大典。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兰立俊、北京市政府代表——北京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梁伟以及加拿大联邦政府众议院领袖约翰·贝尔德、安大略省议会议员亚西尔·纳可维、渥太华市长拉里·奥布莱恩等出席致辞并为牌楼剪彩。加拿大联邦参议员戴伊、利德蕙、哈伯、众议员德瓦尔、盖利伯及渥太华市议员、官员、华人华侨代表共600余人出席了仪式。

兰立俊大使在致辞中表示,渥太华中国城牌楼的建成是标志北京、渥太华两市友好往来和合作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加友谊的象征。在双方政府、有关组织和个人的大力支持下,牌楼将成为渥太华的重要地标,为今年庆祝两国建交40周年献上了一份大礼。

梁伟主席在讲话中代表郭金龙市长、北京市政府和北京人民祝贺牌楼落成,并表示,此次北京市捐赠给加拿大人民的牌楼是中国皇家牌楼中等级最高、最为华丽的。北京市派出了最优秀的工匠,与加拿大工程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并肩工作了6个月的时间,终于建成了这座牌楼。这是京、渥两市乃至中加两国间友谊的结晶。

贝尔德发言说:“这座牌楼是渥太华居民和游客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窗口,也是渥太华与北京姊妹情深的象征。渥太华唐人街是不同文化、不同社区在加拿大首都生根发芽、蓬勃发展的光辉典范。”奥布赖恩说:“这座壮观的牌楼象征着渥太华华人社区的成功,以及对首都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华人社区多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加中双方均表示,牌楼建成是加拿大三级政府、渥太华华人社团与北京市政府、中国驻加使馆密切合作的结果,牌楼在中加建交40周年之际落成尤具特殊意义。他们共同祝愿加中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发展。

华人移居渥太华地区一百二十多年来,为当地社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唐人街牌楼就是一块光荣的历史纪念碑,同时它也成为渥太华多元文化的又一重要标志与实地景观。

图片 3 牌楼落成大典主席台(来源:中国驻加大使馆网站)

典礼在中加两国国歌中开始,渥太华华人社团表演的舞狮为庆典增添了浓烈的节日气氛。典礼后,与会宾客又前往渥太华市政厅出席了奥布莱恩市长举行的庆祝中加建交40周年、牌楼落成和北京市“魅力北京”纪念图片展开幕的招待会。

《人民日报》、新华社及当地《渥太华公民报》、《世界日报》、新时代电视台等媒体对落成典礼均进行了报道,兰大使在现场还接受了上述媒体的采访[viii]

揭去盖在石狮身上的红布还有社区代表,他们是周强安(Bill Joe)、吴仲贶(Frank Ling)、Diane Holmes、李永华、苏锦堂(Peter So)、杨武发(Peter Yeung)、Ron Tomlinson与谭夏帼珍(Marion Hum)等人。渥太华市长奥布莱恩和北京市总工会主席梁伟为狮子点睛,即用清水为两尊狮子洗眼,象征双狮觉醒,开始尽责守护渥太华唐人街的牌楼。面对眼前这座崭新的牌楼,在场的华侨华人感慨良多。八十多岁高龄的画家周玉琴老太太坐着轮椅来到典礼现场,她对记者说:“真是太令人激动了!牌楼能建起来很不容易,全靠政府和大使馆,这里的华人很多也都捐了款,大家联合起来力量是很大的。”

这座由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设计的牌楼位于渥太华唐人街的东口,宽12.8米,高12.63米,为两柱九楼结构,门前面东蹲一对大石狮。牌楼正中书写“渥太华唐人街”六个大字,牌楼两侧柱脚处各有四只水兽站在群山之巅,寓意“兽(寿)比山高”。整个建筑宏伟、高雅,饱含中国古典皇家建筑的风韵[ix]

图片 4 渥太华唐人街牌楼落成大典(来源:《牌楼下的华人》)

2010年11月2日,兰立俊大使出席了牌楼委员会的庆功晚宴,并给每位委员颁发了纪念牌。工程队回国后,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也为牌楼工人举行了一次晚宴,晚宴上宣读了北京市政府的贺信。

牌楼项目2010年4月30日开工,同年9月30日完成主体工程,总工期6个月。先后由北京送来两批能工巧匠,每批16人。施工期间,萨马赛特商业促进会(BIA)、牌楼委员会与渥太华当地华人及华人团体都十分关心牌楼建设,并尽可能为施工工人提供帮助。牌楼委员会委员杰森·凯利在国际劳动节(5月1日)和加拿大劳工节(9月6日)分别请先后到达的两批工人去他经营的旅馆Montary Inn餐厅享用经典的西餐。湄江(Mekong)餐馆的业主陆杰志在每批工人到达后也都在餐馆设宴招待。加华文化中心与华联会也曾邀请过工人用餐。

图片 5 2011年牌楼加装钢筋(笑言摄于2016年12月9日)

牌楼建成后交由“萨默塞特唐人街商业促进区(Somerset Chinatown Business Improvement Area)”管理维护。为预防自然界灾害如地震、强风等可能引发的意外,管理方借2011年布朗森道封路维修之机,请人为牌楼安装钢筋加固,以保障公众安全。

图片 6 左起:沃森(市长)、Dian Holm (市议员)、甄黄丽明、Jason Kelly、杨武发、黎宝珍、 张志刚、苏锦堂(BIA代表)、陆杰志(BIA代表)、Gus Este、周树邦、李爱贞、辛雪、邓家昌 2011年6月市长沃森为牌楼委员会委员颁发荣誉证书(周树邦提供)

新任市长吉姆·沃森于2011年6月为牌楼委员会委员颁发荣誉证书。渥太华唐人街牌楼获得了北美公共建筑协会2011年度公共建筑工程奖,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派代表参加了在美国丹佛举行的颁奖仪式。

图片 7 加拿大发行唐人街牌楼邮票(来源:人民网)

2013年5月1日,加拿大邮政局发行了以加拿大渥太华、多伦多、温哥华等8个城市的唐人街牌楼为原型的国内版永久邮票和纪念邮票。邮票和首日封与一本彩色纪念册同时发行。牌楼是中国特有的门洞式建筑,也是公认的中国文化标识之一,以唐人街牌楼为主题发行邮票,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在采写牌楼这段历史时,得到了周树邦先生一如既往的协助。周先生作为当年牌楼委员会的理事,亲历牌楼建设的全过程,并联系其他当事人,为作者提供了大量详尽的资料。他回顾往事,说有幸参与牌楼建设是自己一生中最有意义的经历。他认为牌楼建设为海外华人社区发展和服务也摸索出一些经验,首先要善用加中两国的公共资源;其次要建立一支团结的团队,而团队成员与项目的目标和运作不应存在利益关系;第三需要一位有能力的领袖,知人善任;再有就是要对加拿大三级政府、中国政府及全体华人负责。

无疑,渥太华唐人街这座极富中国古典建筑神韵的牌楼已经成为渥太华市的一个新地标。而对于华人,这座牌楼就是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

 

结语

渥太华华人正在谱写着愈来愈灿烂的新篇章。今天的新闻,便是后人的历史。渥太华唐人街牌楼落成于2010年,作者决定本文结束于这一辉煌的时刻。

一年之后,加拿大进行了2011年人口普查。加拿大首次进行人口普查是在1666年,塔隆(Jean Talong)在新法兰西(New France)逐户调查,共搜集到3215人的资料。而目前加拿大每五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2011年5月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加拿大人口已经达到3350万人。加拿大少数族裔显著增长,越来越大比例的人不是出生在这个国家。人口中有680万名国民是外国出生,占总人口的20.6%。其中华裔族源(Ethnic Origin, Chinese)人数为149万,较2006年人口普查增加了14万人。渥太华人口(1,236,324人)继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之后,排在第四位,渥太华的华人也越来越多,渗透到各行各业,包括参政议政,华人在渥太华的前景无限广阔。

 

——注释:

[i] 周树邦,《渥太华牌楼》,号角(月刊),加拿大版,2010年10月

[ii] 周树邦,“杨武发与周树邦电话纪要”,渥太华,2016年10月26日

[iii] 张大成、石莉,《一条充满东方风情的小街——渥太华唐人街印象》,新华网,2010年5月10日

[iv] 周树邦,“黎宝珍与周树邦面谈记录”,2016年11月3日

[v] 傅琼,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5%82%85%E7%90%BC&prd=button_doc_entry

[vi] 周树邦,“渥太华唐人街牌楼回顾(北京方面)”,书面回忆,2015年10月

[vii] 纪录片《牌楼下的华人》,傅琼编导,李彦成监制,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出品

[viii] “驻加拿大大使兰立俊出席渥太华‘中国城牌楼’落成典礼暨中加建交40周年招待会”,驻加拿大使馆官网,2010年10月10日,http://ca.china-embassy.org/chn/xwdt/t759818.htm

[ix] 石莉,张大成,《加拿大首都渥太华首座中国牌楼举行落成典礼》,欧华网,2010年10月9日http://news.ouhua.info/chinese/2010/10/09/1428194.html

———注释:

[i] 黎全恩,《渥太华唐人街1931-2014》,加拿大唐人街系列,西门菲沙大学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

[ii] Chinatown Arch Project Committee, 渥太华唐人街官网:ottawachinatown.ca/category/chinatown-arch/

[iii] Infrastructure Canada, ARCHIVED – Ottawa’s Chinatown Celebrates Completion of New Gateway, infrastructure.gc.ca/media/news-nouvelles/2010/20101007ottawa-eng.html

[iv] Chinatown Arch Project Donors, 渥太华唐人街官网:http://ottawachinatown.ca/ottawa-chinatown-gateway-donors/

[v] 周树邦,《渥太华牌楼》,号角(月刊),加拿大版,2010年10月

[vi] 周树邦,“杨武发与周树邦电话纪要”,渥太华,2016年10月26日

[vii] 张大成、石莉,《一条充满东方风情的小街——渥太华唐人街印象》,新华网,2010年5月10日

[viii] 周树邦,“黎宝珍与周树邦面谈记录”,2016年11月3日

[ix] 傅琼,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5%82%85%E7%90%BC&prd=button_doc_entry

[x] 周树邦,“渥太华唐人街牌楼回顾(北京方面)”,书面回忆,2015年10月

[xi] 纪录片《牌楼下的华人》,傅琼编导,李彦成监制,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出品

[xii] “驻加拿大大使兰立俊出席渥太华‘中国城牌楼’落成典礼暨中加建交40周年招待会”,驻加拿大使馆官网,2010年10月10日,http://ca.china-embassy.org/chn/xwdt/t759818.htm

[xiii] 石莉,张大成,《加拿大首都渥太华首座中国牌楼举行落成典礼》,欧华网,2010年10月9日http://news.ouhua.info/chinese/2010/10/09/1428194.html

赞(1)
新华侨网 » 渥太华唐人街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