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FROM CHINA
新华侨网

渥太华的几所中文学校——渥太华中文学校(二)

 

括号中的姓氏为出嫁后夫家姓氏。

1938 年利斯伽街渥太华中文学校门前  后排:Edgar Wong、Don Sim、Ruby Wong、Anne Wong  前排:周强安、Paul Chan、Leslie Wong、Norman Sim、Isabel Wong

1938 年利斯伽街渥太华中文学校门前
后排:Edgar Wong、Don Sim、Ruby Wong、Anne Wong
前排:周强安、Paul Chan、Leslie Wong、Norman Sim、Isabel Wong

1939年,陈保罗牧师离开渥太华前往蒙特利尔担任华人区会主任牧师。周龙兴(Chow Lung Hing)接替了陈牧师的工作,一边当教师、一边当牧师,这样一直延续到1945年。

活动丰富,教学依旧

1946年到1949年,渥太华中文学校的教师为华人教会的牧师Dong King Wing先生。之后1949年到1953年的继任者为Ruth Yau小姐。

在利斯伽街314号期间,中文班的学生大多都要跟随教会参加一些宗教活动,但学生们更感兴趣的是华人基督教青年会,即华人的YMCA。学生们每周五晚上聚会,做崇拜、学习圣经、在麦克肯利先生(Mr. McKinley)指挥下唱歌,还在汉德森先生(Mr. Gordon Henderson)指导下进行公开演讲。汉德森先生来自后来大名鼎鼎的高林与汉德森法律公司(Gowling & Henderson)。最值得学生们怀念的是每年的圣诞晚会,每年临近圣诞节,青年会都会大作广告,年轻的华人把自己打扮的潇洒漂亮,从城市的四面八方汇聚一堂,晚宴、舞会、结交新朋,再遇旧友。由于利斯伽314号空间太小,所以圣诞晚会通常要借用临近的查尔莫斯教堂举行。

当时教中文班的教师都是教会的神职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主持宗教活动,教中文只是次要的服务而已。“虽然他们已尽最大的努力,到底教中文非其所专,更谈不上效果了。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教材,没有能引起学生对中文有兴趣的教法,更要应付那些望子女成龙成凤的家长们种种无理要求。③ ”

中文班学生的父母必须认同基督教的教义,这无疑限制了相当一部分华人。随着华人移民来源的多样化,尤其是1947年排华法案废除之后华人移民的大量涌入,中文班的台山话教学不再能适应来自广东、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的华裔学生。

1962年之前,虽然华人都将利斯伽314号的华人基督教组织习惯性称作教会,但这个基督教组织严格意义上并不是一个教会,而只是一个团契。1962年,这个华人基督教团契正式加入了加拿大联合教会,渥太华从此才真正有了华人基督教教会,全称为渥太华华人联合教会。中文班的教师也顺理成章地由教会的朱锦池牧师及夫人担任。

移民大增,急需改制

1968年,加京中华文化协会(Ottawa Chinese Culture Association)成立,会员多为讲国语的第一批远东留学生和1950年代的新移民,他们也将子女送到中文班学习中文。

不断增长的需求促使中文班做出了重大改变。中文班在1968年正式命名为“渥太华中文学校”。那个时候,渥太华仅有一所中文学校,所以一说中文学校,便知道是指渥太华中文学校,早期也称“加京中文学校”。

中文学校成立以后,运作仍由华人教会主持。教会负责遴选教师、编着教材及行政工作。因教师不足,课时减为每周只上一、三、五三天。学生按中文能力分班,使用中国领事馆所送的课本。

渥太华大学的研究生畲静明先生担任了第一任校长,教师陆续增加到十余位,其中包括胡珠萍女士、江永乐先生及何钧伟先生等人。教师有的论时计薪,有的则完全是义务。

1969 年佘静明校长与师生在利斯伽 314号门前合影

1969 年佘静明校长与师生在利斯伽 314号门前合影

1969年中文学校与中华文化协会联合办了一个暑期国语班,授课时间是从早上9时到12时。负责人为文化协会的钟繁敏先生,教师为李荣香、黄珍珍、苗良和余大纶等。虽然学生人数不多,但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正是由于这个暑期班的成功举办,使得学生家长在次年提出开办国语班的要求。1970年,中文学校开办了星期六上午的国语班,教师多是属于教会的义务工作者。由于教会对政治采取中立的立场,中文学校没有接受任何政治团体的赞助,办学资金严重不足。当时袁宇宣先生及夫人对国语班做出的贡献,功不可没。

脱离教会,独立办学

1970年10月13日加拿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建交,渥太华的华人社团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来自不同地点的华人移民不断增多,中文学校急剧壮大,使原本就经费拮据的华人教会更加捉襟见肘。尽管教会依然积极支持中文学校,从地下室到顶楼都加了教室,增聘了教师,但不论资金还是行政管理都遇到了瓶颈,急需专业人士主持管理。陆慕霞女士第一次以非教友的专业人士身份介入学校管理,担任了中文学校的主任。

1971年初,畲静明校长向教会建议,中文学校应转由华人社团管理。教会正愁无法解决这个难题,马上同意中文学校与教会分离,各自发展。但经过反复研讨、协商、谈判,中国会馆却始终没有同意接管渥太华中文学校。

华人教会不堪重负,于1971年冬直接向学生家长发出通知,声称教会传教工作日渐繁多,教会本身人手不敷,故决定在冬季学期结束后,停止继续开办中文学校。④

家长们收到通知后,莫不为子女以后的中文教育担忧。他们自发组织起来,召开会议,成立了中文学校董事会,肩负起继续开办中文学校的责任。当时的董事会共十人:陈炳良(董事长)、赵中和(副董事长)、余岑少龄(秘书)、洪逸滨(财政)、黄国信夫人(教育组主任)、林方、司徒溢、梁高仑夫人、李玉祥夫人、丘区慧庄女士。

董事会是成立了,却一分钱的资金都没有。华人教会在麦荣禧牧师协调下,决定捐助200加元。中华会馆理事会也通过了龚英仪主席的提议,同意捐助中文学校1000加元。这两笔捐款有效地缓解了中文学校财政方面的燃眉之急。在教学方面,此时已接任校长的陆慕霞女士和原有教师同意留任,联合教会同时允许中文学校在1972年春季学期,继续借用其地下室作教室。就这样,董事会临危受命,暂时解除了危机。

董事会做的第一件大事是筹款。他们组织了华人社区文艺晚会,获得当地华人的热烈响应,观众达七、八百人,筹得款项七千余元。

借用联合教会地下室上课终非长久之计。渥太华中文学校于1972年正式并入渥太华教育局国际语言课程,由教育局安排借用渥太华商业中学的五间教室,翻开了渥太华中文学校历史上新的一页。

并入渥太华教育局国际语言课程( 1972)

渥太华中文学校并入渥太华教育局国际语言课程之后,提供从幼稚园到小学八年级国语和粤语教学。

早期的中文学校只限于开设在会馆、堂所或教堂内。加拿大联邦政府实行多元文化政策以来,各省政府也鼓励少数族裔保留母语,很多公立学校与教会学校在各自的教育局统筹安排下,开始接纳少数族裔团体利用周末在校内开设母语学习班。渥太华中文学校的校址选在渥太华商业中学(High School of Commerce),位于罗切斯特街(Rochester St)300号,渥太华市区西南的意大利社区。商业中学1929年迁入此处,有了自己独立的建筑,与著名的格里布中学(Glebe Collegiate Institute)西端相邻。

(未完待续)

——

注释:

③畲静明原作,潘岳雄意译,“渥太华中文学校之成长”,《渥太华中文学校40周年校庆校刊》,第31页,2013年编印

④陈炳良,“渥太华中文学校校董事会的诞生”,《渥太华中文学校40周年校庆校刊》,第35页,2013年编印

赞(0)
新华侨网 » 渥太华的几所中文学校——渥太华中文学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