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FROM CHINA
新华侨网

渥太华早期华人——黄昂振

渥太华  笑言

1820年,当拓荒者刚来到渥太华时,这里还叫“拜城”(Bytown)。拜城的商业中心就是始建于1826年的拜沃德市场(Byward Market)。这里是渥太华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区域,市场里有些商家已经经营了将近两百年,至今仍然源源不断地每天为渥太华供应新鲜的鱼肉蔬果。渥太华最好的法国菜、海鲜餐厅、爵士乐酒吧,也都分布在市场周边,是消磨傍晚的好去处。

在拜沃德市场核心区域内的莫瑞街(Murray St)46号,一位姓黄的华人开了一家手工洗衣店。1902年,13岁的黄昂振(Sue Wong)来到这里为他叔叔打工。那时的黄昂振个头太小,需要站到一个木箱上才能够得着刷衣板,而晚上在一张熨衣台上就可以睡觉[i]

1911年,黄昂振这一年22岁,他回到中国与胡氏(Woo Shee)结婚。六年之后,胡氏怀上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黄昂振于1917年再度前往加拿大,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胡氏只好留在中国。到1920年,黄昂振打工三年的积蓄终于可以负担一个人到加拿大,即买一张船票并支付500加元的人头税。胡氏不得不只身去渥太华与丈夫会合,而将3岁的女儿黄金爱(Kam Oi)留在国内,托付给爷爷奶奶照看。

图片1 黄昂振夫妇与他们的二女儿黄香爱和三女儿黄艳爱 1924年摄于渥太华(黄美齢提供)

图片1 黄昂振夫妇与他们的二女儿黄香爱和三女儿黄艳爱
1924年摄于渥太华(黄美齢提供)

与大多数做生意的华人一样,黄昂振一家也住在洗衣店的楼上。每当胡氏听到楼下有孩子玩耍嬉笑,她就想起远在家乡的女儿,忍不住落泪。她那时根本没打算在渥太华长期待下去,每当教会的人试图教她英语,她都会拒绝:“不需要,我很快要回中国。”她还清楚地记得离家时在码头上对女儿金爱的承诺:妈妈会早早回家,给你带一只金手镯。

1924年,黄家夫妇与他们在渥太华生的二女儿黄香爱(Mary)和三女儿黄艳爱(Anne)从莫瑞街搬到了阿尔伯特街201号。他们在一楼新开了一家“益隆(Yick Lung)”杂货店,出售大米和其它粮食并批发草药。这所房子共有三层楼,一楼开店,黄家人住在铺面后面的房间及楼上两层。这所房子充满了黄家的记忆,因为胡氏后来生的五个孩子都是在这所房子里由接生婆迎接到人世的。他们分别为:黄美金(Mabel)、黄美玉(Nellie)、黄光明(Kenneth)、黄光林(Douglas)与黄美龄(Gladys)。

杂货店没有固定的营业时间,反正一家人就住在里面,有顾客上门,就出来招呼一下。这个杂货店很快成为几位华人家庭主妇聊天的好场所。周相夫人张启云与周在彦夫人黄兰韵是店里的常客,有时男人们也来店里坐坐。除了待客的茶水,黄昂振还特意沿墙放了一些椅子。女人们坐在一起聊天,男人们在一旁坐着,抽袋水烟,享受着家乡般的家庭气氛。

为了扩展生意,黄昂振买了一辆1932年的埃塞克斯(Essex)汽车,以便运送货物到卡尔顿地区、史密斯瀑布和帕斯等周边小镇。据信这是渥太华华人最早拥有的汽车。由于黄昂振夫妇经常开车到周边小镇送菜,他们认识了那些地方为数不多的所有华人。所以这些华人尤其是太太们到渥太华时,总喜欢前往黄家的益隆杂货,见见老朋友,买点杂货带回家。

图片 2  星期日在华人教会做过礼拜之后,穿戴齐整的太太们准备前往国会山游玩。左起:黄昂振夫人、周相夫人、黄昂杰夫人、周在彦夫人与她的女儿周彩琼(摄于1926年左右,黄美齢提供)

图片 2 星期日在华人教会做过礼拜之后,穿戴齐整的太太们准备前往国会山游玩。左起:黄昂振夫人、周相夫人、黄昂杰夫人、周在彦夫人与她的女儿周彩琼(摄于1926年左右,黄美齢提供)

黄昂振与许许多多的老华侨一样,原本是打算在加拿大赚一笔钱便衣锦还乡的。1937年,他订了9张回广东开平的船票,只等他的小女儿在9月份一出生,便全家返回中国定居。然而,1937年7月7日,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入侵中国,战火很快蔓延到中国各地,通航受到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即爆发。黄昂振只好放弃回国,继续留在渥太华。多年之后,他们最终选择成为加拿大公民,黄昂振于1951年8月9日,胡氏于1953年6月9日先后加入加拿大籍。

后来黄昂振又买了一辆1940年的福特,他教每一个孩子开车,带他们去渥太华实验农场没人的道路上练车。二战期间黄昂振经常义务开车接送“中国王牌”华人少年冰球队去邻近的城镇进行比赛,为抗战募捐。冰球队员大多都是中文学校的学生。为渥太华老华人熟知的“中国王牌”被暴风雪困在半路的故事中,就有黄昂振和他的福特车。当时一个农场家庭收留了他们,黄昂振让孩子们睡进暖和的房间,自己却睡在冰冷的谷仓。

黄昂振夫妇一向乐善好施,尤其在二战期间,他们经常开车带着热心的华人四处募集资金,通过中国红十字会,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每逢清明节祭祖扫墓,黄昂振一家都会积极赞助。那时渥太华还没有餐馆烹制烧腊和烤乳猪,黄昂振便提前去蒙特利尔自费采购,胡氏则制作“煎堆”等甜品,准备瓜果点心,在墓碑前摆放或种植鲜花。有时他们还帮助租用大客车,接送华人前往比奇伍德华人公墓。对那些因故未能前往的华人,黄氏夫妇还会将食物分装打包,在第二天给这些人,很多是要上班的洗衣工,送到家中。让这些未能在“太公分猪肉”仪式上分得食物的同胞也能获得“祖先赐食”。

2015年8月27日作者采访黄昂振最小的女儿黄美龄时,78岁的黄美龄回忆了父母的艰辛与勤奋。她还记得父母鼓励他们兄弟姐妹融入加拿大社会,做好的加拿大人,做好的基督徒,同时不忘中国传统文化。黄美龄向作者重申了她在2012年7月12日接受《渥太华公民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I mainly want to emphasize how hard my parents worked for what we had and how they encouraged the family to embrace Canadian culture and values as well as to keep Chinese traditions.”黄美龄是黄家的第八个孩子。正是由于她出生在抗日战争爆发的当口,使全家返回中国的计划未能实现,黄家这才留在了加拿大。黄美龄在利斯伽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教师,1960年与Morley Chin先生结婚,至今生活在渥太华。

黄昂振在家中排行第二,家人更习惯叫他的小名“黄仕女”。黄昂振资助三弟黄昂杰与他的妻儿一家三口来到渥太华,黄昂杰的小名叫黄盛(Shing Wong)。黄昂杰家生了六个孩子,黄昂振家是八个孩子。益隆杂货店后院是一个政府停车场,每逢周末,停车场空空荡荡的时候,两个黄家的孩子和其他华人孩子以及他们的朋友便浩浩荡荡聚在一起玩垒球。

图片3 两个黄家三代人1962年在渥太华合影。中排靠左为黄振昂夫妇,靠右为黄振杰夫妇(黄美齢提供)

图片3 两个黄家三代人1962年在渥太华合影。中排靠左为黄振昂夫妇,靠右为黄振杰夫妇(黄美齢提供)

那时许多洗衣店老板雇用单身男劳力,他们一天从早忙到晚,没时间上街买菜,所以黄昂振家的孩子都曾给洗衣店送过蔬菜和粮食。大多数时候,黄家的孩子都会拉一辆小拖车,冬天则拉一只雪橇,穿行在街巷之间,送菜上门。有时路远,也会花10分钱,乘坐有轨电车[ii]

1963年,黄昂振 46岁的长女黄金爱,在离开父亲46年,离开母亲43年之后,终于与父母在渥太华团聚。这是一次几乎长达半个世纪的等待。遗憾的是,几个月之后,74岁的黄昂振便离开了人世。欣慰的是,他终于等到了全家团圆的那一天。

黄金爱此前已嫁给夏威夷姓胡的一位华人。这次团聚迅速恢复了她和黄家的亲情关系。打那之后,小妹黄美龄差不多每隔一年便会前往檀香山看望姐姐。

[i] 黄美龄夫妇,采访,渥太华大统华星巴克,2015年8月27日

[ii] Sue Wong, Lives of the Family, livesofthefamily.com/sue-wong

赞(0)
新华侨网 » 渥太华早期华人——黄昂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