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FROM CHINA
新华侨网

渥太华中国校友会

渥太华   笑言

缘起

1996年圣诞期节期间的一个夜晚,渥太华几位清华大学的校友在曾毅家中相聚,共度节日。聚会时他们谈到应该建立一个交流平台,凝聚更多的校友。于是大家推举王玳瑜牵头筹办清华大学校友会。随后王永智向筹备组推荐了卡尔顿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机械与航天系黄祖永教授。黄祖永已经在加拿大工作和生活了30年,对加拿大主流社会非常了解,他提出清华大学校友会一定要办成一个非盈利性的、非政党性的独立组织。筹备组在黄祖永家中召开了筹备会议,确定了校友会的宗旨,讨论了成立校友会的细节。

1997年4月底的周六,清华大学校友会成立大会在得百利自助餐举行,预计70人到会,实际参加人数达到120多人。黄祖永当选首任会长,王玳瑜为常务副会长。

1998年初,清华大学校友会借用一家法语学校举办了一场大型春节联欢晚会。晚会分为三个部分:灯谜及舞会、国产新片电影晚会与儿童游戏。一些北大校友当面向清华校友会负责人提议两家校友联合组成一个新的校友会。

1998年夏天,中国长江、松花江和嫩江等主要河流干支流发生了特大洪水。清华大学校友会立即发起募捐活动,清华大学校友会会员及当地华人纷纷响应,发展成全市性活动。通过加拿大红十字会积极向灾区捐款。当时大家深感需要全市性校友组织,协调各校校友的活动。清华大学校友会理事会经过研究,决定以此为契机联合更多学校的校友加入,于是他们开始筹划渥太华中国大专校友会。当时渥太华的中国学生学者却越来越多,但处于各自独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状态。很多人希望可以有一个团体将他们聚拢在一起,彼此帮助,共同参加一些活动。

王玳瑜、王新军、王永智、汪大培、曾毅等人着手筹划新的校友会。大家认为新的校友会应当最广泛地吸纳所有中国大专院校在渥太华的校友,一致推举德高望重的学者黄祖永教授为新校友会的会长候选人。

 

图片 1 黄祖永(Jo Yung Wong)教授在卡尔顿大学简介中的照片

图片 1 黄祖永(Jo Yung Wong)教授在卡尔顿大学简介中的照片

黄祖永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65年进入英国纽卡斯尔大学(University of Newcastle-upon-Tyne),1967年获得博士学位 (Ph.D.)。1968年应邀到加拿大首都渥太华的卡尔顿大学任教。1986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授予黄祖永科学博士学位(Doctor of Science)。

1978年,黄祖永的第一本书《地面车辆理论》(Theory of Ground Vehicles)由美国John Wiley出版社出版。此书后译成中文,由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发行。俄文译本由莫斯科МАШИНОСТРОЕНИЕ在1982年出版。原书第二、第三及第四版于1993、2001及2008年先后问世。另一本书(Terramechanics and Off-Road Vehicles)由荷兰Elsevier出版社在1989年发行。原书第二版于2010年问世。这两本书被业界认为是此领域之基本参考文献,并被广泛引用。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黄祖永先后当选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Fellow)、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及加拿大机械工程学会会士。

在卡尔顿大学教学及科研31年后,黄祖永于1999年夏天退休。卡尔顿大学授予他荣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us)及杰出研究教授(Distinguished Research Professor)衔,并请他继续在校指导研究工作[i]

黄祖永分别从1980和1990年代起至今在清华大学和卡尔顿大学设立了两项奖励研究生的奖学金。

 

成立

黄祖永推荐同在卡尔顿大学化学系工作的王植源教授一同加入新的校友会。王植源是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毕业的博士,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王植源是位有成就的化学家,曾是卡尔顿大学第一位加拿大首席科学家(Canada Research Chair)。王植源和加拿大环保部科学家王镇棣等人也参加了筹备工作。当时没有经济来源,每位理事捐出20加元作为启动经费。酝酿过程中,确定了章程和理事会成员。在《中华导报》等当地中文报纸刊登了成立大会通告。

1999年初,在卡尔顿大学机械与航天系的一个教室里,召开了校友会筹备会,黄祖永主持了会议,王玳瑜汇报了成立校友会的有关事宜。大家取得了共识。

1999年1月,上百名从中国20多所大学毕业并定居在渥太华的校友们聚集在扬明楼自助酒家,召开了渥太华中国大专校友会成立大会。会上选出中国大专校友会的第一届理事会。

会长:黄祖永
常务副会长:王玳瑜
副会长:黄兴中、王植源、王镇棣、赵启秋
秘书长:宋强
副秘书长:王新军、王永智、李大进
理事有陈越、姚锦清、胡军、葛方雯、匡莉等人

新的校友会定名为:渥太华中国大专校友会,英文名称为Ottawa Association of Chinese-Canadian University Alumni(OACCUA)。校友会在安大略省正式注册,为独立的非盈利、非宗教、不涉及政治的社团。其宗旨为通过组织文化、体育和教育活动,促进交流,加强社区精神以及与加拿大主流社会的联系。中国大专校友会是一个面向渥太华所有中国大专校友的独立团体,此前的清华大学校友会以及其它各校的校友会均各自存在。

这次成立大会除了理事会向会员汇报校友会筹备情况与规章制度及活动安排之外,还邀请杨丹女士和王植源先生分别介绍了他们的创业及学术研究中的经历与成功经验。

中国大专校友会成立以后,成功地吸引了渥太华众多的华人学术、科技界才俊及各界精英,包晓仪(加拿大科学院院士)、李先遥(加拿大皇家制币公司技术总监)、程颐浩(JDS技术总监)、薛金生等人均曾陆续加入理事会。

中国大专校友会十分注重与主流社会的融合及加拿大政府的联系,中国大专校友会成立后,首先在1999年春举办了校友会与华裔国会议员的大型恳谈会。当时的两名华裔国会议员梁陈明任(Sophia Ming Ren Leung, MP, CM)和麦鼎鸿(Inky Mark, MP)出席了恳谈会并成为渥太华中国校友会的名誉会员。他们并发言介绍了加拿大政府的结构以及他们自己为什么进国会,又能在国会发挥什么作用等大家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所谈的,都是关系到加拿大整个华裔社会的问题,出席恳谈会的老华侨们感叹这是在加拿大几十年从未见过的令华裔振奋的事情[ii]

图片 2 左起:黄祖永、陈卓愉、吴仲贶(Frank Ling, CM)(OACCUA提供)

图片 2 左起:黄祖永、陈卓愉、吴仲贶(Frank Ling, CM)(OACCUA提供)

 

1999年,李宁玉博士带着反映早期华工修筑太平洋铁路的文献纪录片《枫骨中华魂》来到渥太华,希望在渥太华举办该影片的首都首映式。大专校友会帮她邀请到渥太华的一些华工后代以及市议员,王植源在卡尔顿大学为此次活动借到大教室,王玳瑜主持了首映式[iii]。2000年秋,李玉宁再次来到渥太华,带来了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同名画册,举行了画册首发式。校友会帮她联系了一些社会名流和大使馆官员,李宁玉这部具有历史价值的影片与画册,在多伦多及北京等地也都举办过首发式,颇具影响[iv]

2000年6月13日晚,大专校友会在扬子江中餐馆召开了会员年度晚餐会。大专校友会邀请到加拿大华裔国会议员、联邦政府外交部负责亚太事务的国务部长陈卓愉(Raymond Chan, MP)[v]。陈卓愉1951年出生于香港,祖籍广东恩平。从1993年起,几度担任内阁部长,是加拿大联邦政府中难得一见的华裔部长,也是第一位担任如此要职的华裔加拿大人。作为亚太地区事务国务部长,陈卓愉多次访问中国及其它亚洲国家,积极促进这些国家与加拿大的商业与贸易发展。他在大会上讲话,鼓励华人在加拿大扮演更加活跃的角色,并对大专校友会的发展前景提出了期望。大专校友会还邀请了其它华人团体的代表参加了此次年会,会长黄祖永做了开场发言[vi]

至此,当时所有的三名华裔国会议员陈卓愉、梁陈明任与麦鼎鸿均与中国大专校友会会员见面交流。

 

换届制度与历届会长

创会伊始,渥太华中国大专校友会力求规范。理事会参考了加拿大本地类似组织的章程,也参照了清华大学校友会的章程,拟定出渥太华大专校友会的章程。时隔多年,作者2015年3月31日采访校友会前会长王永智先生的时候,他特别谈到章程中有关换届的内容,认为换届的规定非常重要。校友会章程规定,理事会两年一届,会长不得连任。这样,既保持了校友会的活力,又防止了以权谋私[vii]

表格 1 渥太华大专校友会历届会长

第一届 黄祖永 1999-2000(因故提前离职)
王玳瑜 2000-2001(代会长)
第二届 黄兴中 2001-2003
第三届 王玳瑜 2003-2005
第四届 王植源 2005-2007
第五届 王伏虎 2008-2009
第六届 李世友 2010-2012
第七届 王永智 2012-2014
第八届 王耀平 2014-2016

 

国内与国际大事件

2000年加拿大高科技滑坡,渥太华许多华人失去了工作。他们在异国他乡无依无靠,生活出现了巨大困难,有的甚至酿成家庭悲剧。校友会及时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及心理医师举办各类讲座,讨论怎样寻找高科技工作、怎样应对面试以及怎样调节和疏导自己的心理。

2003年3月19日晚,渥太华580 CFRA电台主持人约翰·康索尔(John Counsell)电台主持人在节目中声称,“美国打击伊拉克是为了向伊朗、中国、朝鲜等恐怖主义地区发出警告。”渥太华华人立即在CFC中文网(comefromchina.com)展开讨论,希望华人社团出面抗议。校友会会长立即给580 CFRA电台发去信抗议,要求电台与当事人道歉,但580 CFRA电台未予理睬。随后校友们纷纷给电台打电话、发电子邮件抗议,并在comefromchina.com网站发起讨论,交流信息。一时间,580 CFRA电台的电话与电子邮箱被打爆。同时,渥太华华人开始联系各区的议员表达自己的意见,从各个层面施加压力。

次日,2003年3月20日,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就渥太华580 CFRA电台的错误言论发表声明,对580 CFRA电台提出强烈抗议,中国大使馆要求580 CFRA电台立即纠正错误,公开道歉,消除上述言论造成的一切消极影响。

迫于各方压力,节目播出的第二天(3月20日)在 580 CFRA 播出的“晚间康索尔(LATER NIGHT COUNSELL)”节目中,康索尔分别于当晚10点10分和11点整两次正式口头道歉(APOLOGIZE)。这件事作者亲历,当晚有许多华人将电话打进直播室,在节目中直接质问主持人康索尔。

2003年3月起在中国广东省及香港地区非典(SARS)病毒大量爆发,此后,该病在全球各地广泛扩散,有超过8,000人染病,近800人死亡,其中中国(包括香港)的感染和死亡人数最多。在中国大陆,“非典型性肺炎”成为“SARS”的代名词,也有人音译为萨斯。

图片 3 2003年抗击非典(SARS)募捐活动(OACCUA提供)

图片 3 2003年抗击非典(SARS)募捐活动(OACCUA提供)

加拿大第一例非典发生在由香港返回多伦多的78岁华裔老人关水珠身上。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罕有的全球警报。5月初,由渥太华中国校友会发起,共16个华人社团成的“渥太华各界华人抗SARS委员会”成立。委员会与政府公共医疗部门合作,及时通报情况,向公众宣传相关卫生知识,力图减轻不必要的恐慌以及对华人食品的误解,并积极声援中国人民抗非典的行动。委员会的16个团体为:渥太华中国大专校友会、渥太华清华大学校友会、中华导报、健康时报、comeformchina.com中文网站、北国歌舞团、东方艺术团、渥太华医学专业人士论坛、欣华中文学校、卡尔顿大学中国同学会、中华文化中心、渥太华华人社团联合会、中华会馆、中华大厦、渥太华大学中国同学会、渥太华中国大学生联谊会。委员会联络人为:王玳瑜、王伏虎、宋东江和海子[viii]。后来参与社团增加到20多个,包括台山同乡会、东北同乡会、潮州同乡会、龙冈亲义公所与老联会等。

当时李体茂夫妇、宋东江、王伏虎等天天与加拿大卫生部及北京方面联系,互通信息,紧密跟踪疫情。在非典最猖獗的时刻,渥太华各界华人抗SARS委员会通过《人民日报》记者陈特安,将致中国政府和国内乡亲的公开信送到了国内,以表达渥太华华人的慰问和支持。这份公开信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并在屏幕下方打出字幕。

2003年6月7日,渥太华抗SARS委员会在卡尔顿大学剧场举办了“情系中华抗非典大型义演”。中国驻加拿大大使梅平与加拿大前财长马丁的代表以及渥太华各界华侨华人代表、学生学者500余人出席了义演。委员会总召集人王玳瑜在会上讲话并将1.2万加元的一张大支票现场交给了梅平大使。另有价值4000多加元的物资已运往中国疫区[ix]

这些设备中包括北京当时最紧缺的口罩。后来抗SARS委员会募集到更多资金,精心选购了10套Oxylator急救呼吸机,价值7000多加元,交付北京市抗非典医疗救治指挥中心。捐赠仪式上,北京市抗非典医疗救治指挥中心总指挥助理,同仁医院副院长王晨代表北京市医护战线接受了渥太华华人的设备捐赠。渥太华华人代表易春阳向王晨等介绍了渥太华华人在过去数月之中为抗SARS所做的工作,介绍了“为了中国白衣天使募捐”、“万众一心大型联合义演”和华人医学专业人士等活动,转交了渥太华抗SARS委员会总召集人王玳瑜致中国卫生部的亲笔信,信中祝贺中国抗击非典斗争所取得的重大胜利,转达了渥太华华人对中国医护工作者的深切问候[x]

2003年,王玳瑜任第三届理事会会长期间,适逢渥太华中华会馆改选。校友会17名成员积极参选,从此大陆华人移民开始逐渐参与到中华会馆的工作中,为这个历史悠久的华人社团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新老华人的融合。

2005年中国大专校友会邀请陪同当时总理克里蒂安多次访华的梅平大使作了“加拿大团队访华及加中关系的进展”的报告。

大专校友会积极参与组织渥太华华人社区的活动。王植源会长和王伏虎会长分别在2006年和2008年,在国会议员梁陈明任的助理周畅的协调下,领导大专校友会主持了国会山的中国新年招待会。周暢也是校友会多年的理事,时任副会长[xi]

图片 4 2008年国会山中国新年招待会(OACCUA提供)

图片 4 2008年国会山中国新年招待会(OACCUA提供)

遇到大灾难时,校友会及时举行慈善义演音乐会等捐助活动。校友会于2005年发起“By Youth for Youth(BYFY)”青少年音乐才俊慈善音乐会,通过加拿大红十字会向遭受重大国际自然灾害的灾区捐款。如2005年初为南亚海啸灾区捐款4000多加元,2008年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7000多加元,2010年为海地地震灾区捐款近9000加元。2015年为运营多年的加拿大冬衣基金和若干本地慈善机构筹集善款4000多加元[xii]

图片 5 2010年海地地震赈灾音乐会(OACCUA提供)

图片 5 2010年海地地震赈灾音乐会(OACCUA提供)

 

学术、生活、文娱、体育及其它社区活动

由校友会的宗旨可以看出,这个组织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搭建平台,服务校友,丰富生活,回馈社会。校友会的经费一般是“以活动养活动”。2005年以前曾对会员收取2到5加元象征性会费,后来就干脆不收了。遇到大的活动,校友会通过寻找赞助加以解决。各届会长带领理事会成员,坚持团队精神和义工精神,通过广大校友及其它社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在服务校友,丰富校友生活,改善社区面貌,维护华人利益和形象,促进加中友好等方面,做了不断的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声望,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xiii]

校友会通过邀请大学教授及资深人士,为初来加拿大的留学生举办讲座,介绍加拿大的教育系统,如何选课,如何选导师,如何适应环境等信息。校友会还在尼平运动中心(Nepean Sportsplex)举办过上千人的大型舞会,提供了广阔的华人与华人以及华人与本地人之间的交流平台。校友会还举办校友们关心和感兴趣的各种讲座、研讨会一起以及文娱体育活动,并配合其它团,策划、组织、参与了许多社区活动。

自2000年起,校友会由曹红健、李大进和葛方雯等人组成免费报税小组,为华人免费申报年终所得税。这项活动坚持了很多年,为许多华人特别是一些老人和不熟悉财务及英语的华人解决了实际困难。

校友会自2000年起,主办一年一度的“加华杯”沙滩排球赛(7月)和两年一度的“加华杯”乒乓球赛(6月),已蔚为社区传统体育盛事。

图片 6 2012年沙滩排球赛(OACCUA提供)

图片 6 2012年沙滩排球赛(OACCUA提供)

图片 7 2007年第八届加华杯乒乓球赛(OACCUA提供)

图片 7 2007年第八届加华杯乒乓球赛(OACCUA提供)

联校龙舟队由渥太华本地的各校友会联合组织,参加社区龙舟节,每年一次,始于2008年。中国校友会从2010年开始成为组织者之一。

校友会主办“渥太华杯”围棋锦标赛,每年四月,始于2014年。

文化交流方面,校友会除主办或协办国会山中国新年招待会外,还不定期举办讲座与各种研讨会,接待与组织中国各类文艺团体来渥太华演出。

由渥太华中国校友会主办、CFC中文网协办、天天中文学校承办的2015年第一届“千字冲关”汉字听写比赛于5月30日在圣约瑟夫中学(St. Joseph High School)顺利进行。整个考试分上、下半场,共进行了两个小时,听写词组和成语共600字。赛前共有114人报名,在当天参赛的66名同学中,有28名的成绩在90%及以上。

图片 8 2000年文艺汇演(OACCUA提供)

图片 8 2000年文艺汇演(OACCUA提供)

 

图片 9 2007年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研讨会(OACCUA提供)

图片 9 2007年纪念恢复高考30周年研讨会(OACCUA提供)

 

2008年左右,基于中国国内对“大专”这个词的特定理解,为避免加中交流出现不必要的误会与解释,第五届理事会(会长王伏虎)决定将大专校友会更名为“渥太华中国校友会”,英文名称则维持原状。

图片 10 2014年围棋锦标赛(OACCUA提供)

图片 10 2014年围棋锦标赛(OACCUA提供)

图片 11 2013年龙舟赛中的“联校龙舟队”(OACCUA提供)

图片 11 2013年龙舟赛中的“联校龙舟队”(OACCUA提供)

图片 12 2014年中国校友会成立15周年会庆,部分人员合影(OACCUA提供) 左起:杨扬、周树邦、曹明、王艳灵、李体茂、王玳瑜、黄祖永、王耀平、王永智、吴红雨、杨春生、程颐浩

图片 12 2014年中国校友会成立15周年会庆,部分人员合影(OACCUA提供)
左起:杨扬、周树邦、曹明、王艳灵、李体茂、王玳瑜、黄祖永、王耀平、王永智、吴红雨、杨春生、程颐浩

图片 13 2015年“千字冲关”汉字听写比赛现场(OACCUA提供)

图片 13 2015年“千字冲关”汉字听写比赛现场(OACCUA提供)

 

2014年第八届理事会(会长王耀平)决定于2015年1月1日起,启用渥太华中国校友会新会徽。同年8月,确定并制作了校友会会旗。

 

图片 14 左:会徽,右:会旗(OACCUA提供)

图片 14 左:会徽,右:会旗(OACCUA提供)

 

 

[i] 黄祖永,书面确认该简介,2015年8月8日

[ii] 王玳瑜,书面修改意见,2015年8月7日

[iii] 王玳瑜、王耀平,采访,王玳瑜家中,2015年8月9日

[iv] 连锦添、王平,《人民日报海外版》,“李宁玉——痴心勾画《枫骨中华魂》”,2000年9月4日

[v] 黄祖永致陈卓瑜及其秘书Theresa Lorrain关于参加年会的电子邮件,2000年4月13日,6月19日

[vi] 黄祖永,大会发言,2000年6月13日

[vii] 王永智,采访,280 Slater St, Ottawa,2015年3月31日

[viii] 《世界日报》,“华人抗SARS委员会,广获社区响应”,2003年5月9日

[ix] 陈特安,《人民日报》,“四海心连心——加拿大情系中华抗非典义演记”,2003年6月10日第三版

[x] “渥太华华人医疗器械捐赠仪式在北京举行”,渥太华各界华人抗SARS委员会善后工作组供稿,2003年8月12日

[xi] 渥太华大专校友会宣传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K6xOKy9ikw

[xii] 吴红雨,电子邮件修改意见,2015年9月11日

[xiii] 《中华导报》,“继往开来, 再作奉献——渥太华中国校友会换届通告”,2012年7月6日

赞(0)
新华侨网 » 渥太华中国校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