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FROM CHINA
新华侨网

渥太华早期华人——周相

渥太华 笑言

说起渥太华的老华侨,周相(Joe Shung)是当地华人口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名字。周相的正式名字是周振舜,但生活中他更习惯使用周相这个名字。1913年4月8日,周相进入加拿大。中华民国驻多朗多(即多伦多)领事馆民国三十二(1943)年三月二十七日签发的华侨登记证上,信息相当丰富:周相时年50岁,妻子张启云,有子女六人。周相出生地为“广东开平县大八区波罗高阳里”,在渥太华的居所为“110 O’Connor Street”。这个门牌如今早已不再是民居,而变成了渥太华市中心的繁华闹市区段,1970年在这个地址上建起了一座14层的商业大厦。

图片 1 周相侨民证(周强安提供)

图片 1 周相侨民证(周强安提供)

 

图片 2 右起第一人为周相,右二为其堂兄 1913年摄于渥太华斯莱特街洗衣店Hong Youe Laundry门前(周强安提供)

图片 2 右起第一人为周相,右二为其堂兄
1913年摄于渥太华斯莱特街洗衣店Hong Youe Laundry门前(周强安提供)

不满20岁的周相来到渥太华是投亲靠友的,那时他的一位堂兄在渥太华开洗衣店,生意很好,将周相从广东老家叫来一起赚钱。周相一到渥太华便马上加入了洗衣行列,他工作努力,省吃俭用,尽可能多存钱,这与他的堂兄形成了巨大反差。尽管后来他堂兄也开过一家小餐馆,但赚来的钱大多送进了赌场。
大约在1915到1916年,周相在斯莱特街(Slater St)开了自己的周氏洗衣店(Joe’s Laundry & Cleaners)。1919年,周相回中国结婚,娶了妻子张启云[i]。但妻子那时还只能留在广东老家,因为把她接到加拿大需要大笔资金,而当时每赚一加元都不容易。

直到1923年,周相总算差不多攒足了钱,他也不能再等,因为加拿大的排华法案颁布在即。他的妻子幸运地搭乘最后一班船,从广东乡下赶往加拿大,但她下船时已是当年6月,排华法案已经生效,她与许多华人一起被羁留在维多利亚港,随时面临遣返。周相当时在侨界已是知名人士,也是渥太华华人联合教会的发起人之一。他与渥太华多米宁查尔莫斯联合教会(Dominion-Chalmers United Church)也保持着良好关系。通过联合教会斡旋,在维多利亚教会人员的帮助下,周相获得向政府请求与妻子团聚的机会,他的妻子这才获准缴纳人头税,最终进入加拿大与他生活在一起。

 

图片 3 中华民国1949年4月22日颁发给周张启云的护照(周强安提供)

图片 3 中华民国1949年4月22日颁发给周张启云的护照(周强安提供)

 

图片 4 周相夫妇及全家摄于1931年 (周强安提供) 左起:周强安(William, Bill)、周强辉(Allan)、周凤箫(Irene)、周张启云(Kai-Voon)、 周凤瑶(Betty)、周相(Shung Joe)、周凤兰(Daisy)、Lawrence、周强根(Eddie)

图片 4 周相夫妇及全家摄于1931年 (周强安提供)
左起:周强安(William, Bill)、周强辉(Allan)、周凤箫(Irene)、周张启云(Kai-Voon)、
周凤瑶(Betty)、周相(Shung Joe)、周凤兰(Daisy)、Lawrence、周强根(Eddie)

在此之前,周相夫妇还没有孩子。张启云到渥太华后,当地华人亲切地称她为“相嫂”。而后来再下一代的华人,则尊称她为“周夫人”。很快,他们生了七个孩子。不幸的是,儿子Lawrence在很小的时候坠河早夭了。

 

周家生意越做越好,不仅全家八口人衣食无忧,还把子女送进了大学。同时养活了一批华工和他们的家属。那时华人家庭有两个周家、两个黄家和两个谭家。据周相最小的儿子周强安先生回忆,1940年代,是他们这批华人孩子最忙碌也最快乐的时光。他放学以后还要花额外的两个小时去上中文学校,然后才有时间去“广东”和“国泰”两家中餐馆打工。

周家行三的长女周凤箫1953年9月5日在查尔莫斯联合教会结婚,其丈夫黄一欧(James Yetow Wong)曾担任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的理事。黄周凤箫后来成为渥太华“第一实业地产公司”的业主。周强根1950年由金斯顿女王大学毕业。周凤兰1952年5月毕业于渥太华卡尔顿大学,获得商学士学位。周凤瑶1953年毕业于渥太华的教师学院(Ottawa Teachers’ College, 195 Elgin St)。周相的其他子女也都生活富足,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行业。

 

图片 5 左起:周凤瑶、Margaret (Joe) Hamilton、周相夫人张启云、(不知名) 1950年代摄于斯莱特街周氏洗衣店前(周强安提供)

图片 5 左起:周凤瑶、Margaret (Joe) Hamilton、周相夫人张启云、(不知名)
1950年代摄于斯莱特街周氏洗衣店前(周强安提供)

 

周相临终前居住在维沃里街(Waverley St)348号。1956年8月7日,渥太华华人社团成员及众多亲友,前往侯氏与贝氏殡仪馆礼堂(Hulse and Playfair Chapel)与周相先生做最后的告别。周相不仅是杰出的商界人士,还是华人社区的领袖。他于1956年8月2日在渥太华医院逝世,享年63岁。他的葬礼在查尔莫斯联合教会举行,由牧师约翰·伍德赛德博士(Rev. Dr. John Woodside)主持。周相自1916年来到渥太华起,便在这所教会信奉崇拜。

周相的遗体在比奇伍德墓园下葬,送葬的有他的妻子张启云、三个儿子周强辉(Allan)、周强安(William)和周强根(Edwin)、三个女儿周凤箫(Irene)、周凤兰(Daisy)和周凤瑶(Betty)。与周相同时期的老华侨周在彦(Joe Sim)、黄昂振(Sue Wong)与黄盛(Shing Wong)担任护柩人,他们四人是最早落户渥太华的五家华人中的四家户主。第五家早期华人家庭的第二代谭锦照与中华民国驻加拿大大使刘锴、华人教会周龙兴等众多各界人士参加了葬礼,敬献的鲜花摆满了教堂大厅[ii]

周强安在周家子女中排行第五,生于1929年。他生性活泼,1941年在全华人组成的“中国王牌”少年冰球队担任右前锋,那时周家住在斯莱特街(Slater St)152号。“中国王牌”冰球队共有7名队员,周强安和哥哥周强根都在队中。球队成立之前,13岁的周强安已经签约本地新月队(Crescents),该队为渥太华西区的一支14岁以下少年队。周强安在队中与肯·温盖特(Ken Wingate)和肯·威尔森(Ken Wilson)组成前锋线。

1941年底,渥太华、赫尔及艾尔默的七个出生在加拿大的华人男孩组建了第一支球员全部是华人的冰球队,取名“中国王牌”(Chinese Ace)。这支球队中有三对亲兄弟,司徒家(Charles Seto)的两个儿子Alfred与Hector分别打后卫与中场,家住斯莱特街152号周相(Shung Joe)的两个儿子周强安(Billy)和周强根(Eddy)打右前锋和后卫。家住赫尔主街95号周在彦的两个儿子周日明(Don)和周日照(Paul)负责左翼。家住班克街797号黄昂杰(Shing Wong)的14岁儿子黄新悦(Leslie Wong)担任守门员,他也是这支球队的队长。他们的教练则是他们自己的兄长,司徒(Robert Seto)、周强辉(Allan)及黄新瑞(Gordon)。除了黄新瑞,所有队员都还在上学。黄新瑞在他父亲的蔬果店上班,晚上在渥太华技术高中读书。小队员们比别的孩子要学习更长的时间,从加拿大的正规学校放学之后,他们还要去华人教会办的中文学校再学两小时中文。在中文学校,周龙兴老师教他们用毛笔写中国字,学习中文和传统文化,而那里,也是这支冰球队冰场之外相聚的唯一场所。后来,他们的朋友,家住赫尔威灵顿街30号的白人孩子布吉(Don Budge)加入了他们,“中国王牌”变成了8个人[iii]

1942至1945年间,这支冰球队在安大略省东部地区巡回比赛筹款支持抗日战争(War Relief Funds)。作为第一代出生在加拿大的中国人(Canadian Born Chinese,简称CBC),他们以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可,通常他们也会借助与教会的密切关系,拓展自己人生与事业的领域[iv]

图片 6 “中国王牌”,1941年 后排左起:周强根(Edwin), 周日照(Paul), 黄新悦(Leslie), Alfred Seto, 周日明(Donald)  前排左起:周强安(Bill)、Robert Seto, Allan Way-Nee, George Fong Quinn, Hector Seto (周强安提供)

图片 6 “中国王牌”,1941年
后排左起:周强根(Edwin), 周日照(Paul), 黄新悦(Leslie), Alfred Seto, 周日明(Donald)
前排左起:周强安(Bill)、Robert Seto, Allan Way-Nee, George Fong Quinn, Hector Seto
(周强安提供)

 

周强安回忆,他们这个冰球队经常去渥太华周边城镇比赛,如艾尔默(Aylmer)、史密斯瀑布(Smith Falls)、安普赖尔(Arnprior)、卡尔顿地区(Carlton Place)等地。而据黄美龄(Gladys Wong Chin)回忆,那时她父亲黄昂振经常驾着家里的福特车送球队去邻近的城镇比赛。一个暴风雪之夜,中国王牌冰球队在距离渥太华100公里以外的南邓达斯(South Dundas)以6比6打平了一场比赛,然后又打了加时赛。结果回程时球队队员与拉拉队员共19人分乘5辆车被困在了路上。后来他们找到一个农场,主人史密斯夫妇收留了他们,19个人到处找地方睡觉,三个最小的队员挤在了厨房。黄昂振让孩子们睡进暖和的房间,自己却只好睡在冰冷的谷仓里。暴风雨持续了三天,冰球队在农场滞留了三个晚上,而像样的食物只有史密斯家唯一的一只鸡v。

周强安后来进入餐饮业,成为国泰实业的元老,在华人商业界与华人教会均担任过重要职务。1950年,21岁的周强安成为国泰酒楼的产权人,并逐渐成为渥太华侨界领袖人物。周强安也是渥太华华侨社区服务中心的奠基人之一、中华会馆主席(1960-1962)及其它华人团体组织的发起人与参与者。除华人社区之外,他还担任渥太华贸易理事会(Ottawa Board of Trade)理事。1988年,他进入卡尔顿大学董事会(Carleton University’s Board of Governors)。此外他还在本地其它慈善机构任职。

图片 7 阿尔伯特街228号1946年新开张的国泰酒楼(周强安提供)

图片 7 阿尔伯特街228号1946年新开张的国泰酒楼(周强安提供)

 

他的夫人郑冋女士生于1933年,为前中国交通部总长叶恭绰(任期1920-1922年)的外孙女,1951年郑冋到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读书,毕业后与周强安结为夫妇。他们育有子女五人,孙子孙女十三人。

在2015年5月26日的一次主题为“早期的中国移民到渥太华:从边缘到主流”的演讲中,周强安表示他们自小在渥太华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种族歧视。原因是渥太华地方小,人口少。而体育运动将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孩子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冰球队打遍了渥太华周边的小镇。只要想融入,那就多参与。同时在演讲现场的另一位嘉宾加拿大华裔作家郑霭玲女士补充道,在渥太华歧视华人虽说也有个例,但是相对而言数量极少,比温哥华要好得多。在早期的温哥华,去医院看病华人必须到地下室等候。公共游泳池也不准华人下水,最多只能坐在栏杆后面观看,异族通婚更是几乎为零[v]

1923年颁布的排华法案不仅适用于中国公民,即使是持有英国国籍的华人也被禁止进入加拿大。法案生效后,几乎所有华人无法移民加拿大,其中包括已经在加拿大华人的在华亲属。华人可以回中国探亲并返回加拿大,但家人却不能带入。该法案实施的24年时间内,总共只有二十多名华人移民加拿大。1931年加拿大有大约4.6万名华人,男女比例达13比1。可见当时周家得以夫妻团聚是多么地幸运。

2015年6月1日,作者在周树邦先生的穿针引线之下,有幸与CFC传媒创办人张瑞文第一次见到了周强安夫妇,听他们讲述了周家四代人在渥太华的生活经历,尤其是周相、周强安父子在华人社区所做出的贡献。并征得他们同意,在写作中得以使用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图片 8 后排左起:笑言、张瑞文 前排左起:周强安夫人郑冋、周强安、周树邦 (2015年6月1日摄于渥太华四海一佳中餐馆)

图片 8 后排左起:笑言、张瑞文
前排左起:周强安夫人郑冋、周强安、周树邦
(2015年6月1日摄于渥太华四海一佳中餐馆)

 

据周强安先生口述,父辈们那时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们工作非常努力,他父母最想做的事就是确保自己的孩子接受到所有他们所能接受的教育。在周家人身上,充分体现了华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

注释:

[i] 周强安夫妇,访谈,四海一佳酒楼,2015年6月1日

[ii] Impressive Tribute To Joe-Shung, 63, Chinese Leader, Ottawa Journal, P4, 1956-08-08

[iii] All-Chinese Hockey Team Makes First Appearance Here, P17, 1942-01-13

[iv] 加拿大东安省台山同乡会,A Historical Brief of Chinese Canadians in Ottawa Ontario Canada(加京早期华人史略), P35

[v] William Joe, Speech, Early Chinese Settlers to Ottawa: From Marginalized to Mainstream, 2015-05-26

赞(0)
新华侨网 » 渥太华早期华人——周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