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百年前的照片,毫无预兆地登上了热搜。
这张号称是经过AI修复的林徽因旧照,一夜之间被千万网友疯转。
感觉熟悉么?
大眼睛、小翘鼻、尖下巴,上抖音微博豆瓣搜「清纯国民风女神」,同款一抓一大把。
可拉倒吧!
林徽因的确是位佳丽,这点毋庸置疑。
是与陆小曼、周璇、阮玲玉齐名的民国美人。
但她绝对没长那么张网红脸。
所谓的AI修复技术,不过是炒作罢了。
在「中国第一才女」的头衔之下,林徽因有着很高的历史地位。
她青年时期留学美国,研习艺术与建筑学。
归国后与丈夫梁思成走遍大半个中国,探寻中国建筑的发展史。
梁林夫妇
不但是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奠基者之一,还撰写了不少文学作品,甚至亲自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与国徽的设计。
但相较于才华,大众似乎对她的花边新闻更感兴趣。
「金岳霖为她终生不娶」
「是谁害死了徐志摩」
「梁思成续弦另娶,还不是因为头上那顶原谅帽」
因了这些为她倾心的男人们,林徽因在今天成为了流量媒体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野史文来源。
种种别有用心的标题与文字,都在歪曲其形象,暗讽她作风不检点。
更有甚者直接将她形容为「近代知名绿茶婊」。
不谈她对文化对艺术的巨大贡献,而整天把她和男人捆绑,拽着八卦大嚼舌根。
这无疑是种侮辱。
与其人云亦云,不如试着自己去走进这位洗尽铅华的绝代佳人的世界——
《梁思成与林徽因》
这档节目由央视新闻中心、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联合制作。
央视出手,果然非同凡响。
《梁林》的豆瓣评分高达9.4,是近十年来评分最高的人物传记纪录作品。
节目组遍寻史料,只为全方位呈现这对世纪伉俪的传奇经历。
梁林夫妇的一生横跨了晚清、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相关资料面之广、量之大、难度之高,可想而知。
为此,制作组长期往返于中美日三地之间搜寻取材。
制作组在东京大学建筑学院村松伸教授的办公室里取材
不仅搜集了大量相关信件、文章、报告、诗集,还采访了数十位相关人士。
甚至将梁林在上世纪初曾经探查过的塔楼、庙宇、洞窟都跑了个遍。
光是片尾字幕中的鸣谢单位,就多达数十个。
制作组精益求精的精神,使得这部8集纪录片的制作周期长达三年。
得亏是央视出品,要是其他电视台,可能还没拍一半资金就见底了。
虽然本片聚焦的是梁林夫妇,但故事却要从他们的父亲说起。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知名的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
梁启超与儿女
那篇经典的《少年中国说》正是出自他之手: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同样是活跃于清末民初政治家。
相同的政见,让梁启超与林长民结为挚友,梁思成与林徽因也因此相识。
林徽因天资聪慧,从小深得父亲宠爱。
林长民曾这样评价自己与爱女间的关系: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
林长民与林徽因
能放下长辈的架子,与儿女建立友谊,如此开明思想的父母,在今天仍属珍贵。
1920年,林长民出访欧洲,十六岁的林徽因担任父亲的随行翻译。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林徽因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求学的徐志摩。
邂逅林徽因之后,已婚的徐志摩陷入了不可自拔的爱恋。
他直接向妻子提出离婚。
并为林徽因创作了诸多像《月夜听琴》、《青年杂咏》、《清风吹断春朝梦》等表现爱情和人生理想的诗歌。
只可惜,爱之神并没有眷顾他的痴情。
1924年,林徽因与徐志摩曾共同为来华访问的泰戈尔担当翻译。
左起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
泰戈尔敏锐地觉察到了两位随行人员之间微妙的关系,临别之时,赋诗一首:
「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描摹得实在太准。
1928年,林徽因穿上自己设计的民族服装,与梁思成在海外完婚,算是彻底断了徐志摩的念想。
多年以后,林徽因曾向自己的儿女回忆起这段单恋往事:
「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不过在此之后,二人依旧是好友。
林徽因还将徐志摩的这番情谊,化作自己研习文学的动力。
在1931年徐志摩意外身亡后,她开始以「徽音」为笔名,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类文学作品。
但文学毕竟只是闲情雅致,和丈夫梁思成一样,她是为建筑而生的。
1924年,梁林在父辈的安排下双双赴美留学。
早在旅欧考察之时,林徽因就爱上了建筑学这个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专业。
她准备与梁思成一起,报考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学专业。
在得知建筑系不招收女生后,她便报考美术系,再转头选修了所有的建筑系课程。
铁了心要学习建筑学。
多年的西方生活,并没有让梁林二人崇洋媚外。
恰恰相反,在亲眼目睹了西方建筑界的繁荣兴盛后,夫妇俩立志要创立属于中国自己的建筑学体系。
林徽因曾与美国当地记者交流自己拯救祖国艺术的理想
1928年夏,梁林学成归国,帮助东北大学开设建筑系课程。
随后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中国古建筑考察工作。
从1930年至1945年,夫妇二人跑遍国内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
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才获得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认识,因而得以及时保护。
1937年夏,他们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
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
五天后,完成佛光寺基本结构测绘的两人离开五台山,回到附近的城区。
这时他们才知道,就在中国最古老的木构建筑重见天日的那一天,七七事变爆发了。
林徽因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
「当下我们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什么都顶有决心才好。」
这个刚烈的女子,倒真是身先士卒救国于危难之中。
抗战期间,林徽因身患肺结核。
她顶着病痛的折磨,跟随西南联大辗转于湖南、云南、四川、重庆等地,与丈夫共同运营一些战时学术组织。
而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尘埃落定后,她仍没有停止奔走,又迅速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来。
1950年,林徽因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并被任命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
可惜,上天留给她的时间不多了。
1953年,由于不满北京市政府拆除古建筑的举措,林徽因心急如焚,病情迅速恶化,卧床不起。
卧病在床的林徽因
在那以后,她就很少参与建筑事务。
或许也是意识到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
1955年4月1日6时20分,林徽因病逝于同仁医院,享年51岁。
梁思成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样品,亲自为亡妻设计了墓碑。
碑上刻着「建筑师林徽因墓」。
一代佳人,就此殒落。
当后人谈到林徽因时,会谈论些什么?
我们艳羡她的爱情。
但不是坊间的流言碎语,而是她与丈夫梁思成的相扶相持。
但相较于徐志摩的月章星句,林徽因其实偏爱梁思成那独有的工科男告白方式。
「今天参观的佛宫寺塔,好到令人叫绝,我的第一个感触,便是可惜你不在此同我享此眼福!」
梁思成在独自考察时寄给林徽因的信件
我们赞叹她的学识。
她专精于设计、文学与艺术,并且无时无刻不在汲取知识以充实自我。
抗战流亡期间,林徽因为了协助丈夫的汉墓复原工作,借阅了《汉书》《史记》等作品阅读。
不曾想,一不小心研究过深,差点就学成了一位博学的女汉学家。
我们更敬佩她的胸怀。
林徽因一家两次险些丧命于日军的轰炸中,其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
但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前夕,时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的林徽因却接受了美军的邀请。
在即将执行的日本奈良轰炸图上,标出了日本当地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其遭受破坏。
古迹本身是无罪的。
为了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她暂时放下民族仇恨,抢救下了一部分无价的世界文明。
在外人看来,林徽因是一名魅力十足的新时代女性。
摩登、漂亮而又朴素高雅。
当她在女子学院执教时,经常有同学开玩笑说:
「如果男校的学生们看见她,怕是连课都听不成了。」
可在亲人眼里,她其实并不完美。
甚至有些脾气暴躁。
梁林之子梁从诫
但这才是真实的她,而非被外界神化或妖魔化的标签与符号。
不起眼的生活点滴,与无可估量的文化贡献,共同组成了林徽因传奇的一生。
可在某些人眼里,这些事迹依旧不如她的情史吸引人。
流量小编、网文作者、野史写手,时常对林徽因的感情生活添油加醋,大书特书。
为她编造出风流糜烂之轶事,以达到自我意淫、博取关注之目的。
林徽因一句写给儿子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被后人强行解读为缅怀徐志摩。
哪怕其子梁从诫多次向媒体澄清此事,这句诗依旧被大众误读了半个世纪。
还被徐志摩的传记拿去做了标题。
该剧其中林徽因的扮演者是周迅。
林徽因的遭遇并不是个例。
如今,人们不会再品林徽因的文,赏陆小曼的画,听周璇的歌,观阮玲玉的影片。
报价高达千万的陆小曼仕女扇面
反倒是对林徐陆的三角恋、周璇的未婚先孕、阮玲玉的香消玉殒如数家珍。
并且以颜值为标准,将她们强行拼凑成名为「民国四美」的女子偶像团体。
世俗的颜值审美与戏剧化的情感经历,早已取代了伟大的艺术成就,成为她们留给后世的真正「宝藏」。
人人只想着能从她们满城风雨的轶事中分一杯羹。
愿矮大紧老师的这部影片永久搁置
吊诡的是。
郭沫若、郁达夫等真正德不配位的绝世渣男,却可以依靠「文采」,抑或投机主义的政治倾向成功洗白。
完美躲过世俗道德的口诛笔伐。
梁林的女儿梁再冰曾承认,1955年母亲的去世,也算是人生之幸。
否则像她这样永不屈服的烈女子,很难想象在即将到来的政治运动中会遭遇什么。
是时代对女性太过苛求,还是它根本就配不上女性的万丈光芒。
上世纪诸多进步女性凄惨的命运,都源于大时代手中那把颠倒是非的屠刀。
而她们不带眷恋的离去,未尝不是一种解脱。
正如林徽因诗中那番:
长条旅程,永在中途,
生是串脚步,泥般沉重,
死是尽处,不再辛苦。
一曲溪涧,日夜流水。
生是种奔逝,永在离别!
死只一回,它是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