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FROM CHINA
新华侨网

辞去国内高薪!这对跑到加拿大转行当“农民”

在国内,当农民种地,听起来绝对是个冷门工作。

现如今即使贫穷或者低学历,大多人也不愿面朝黄土背朝天,宁愿赌一赌直播风口或者去大城市闷头送快递等。

如今虽说学历缩水,但顶着硕士学历选择去种地,也是足够上新闻的事件。

孙珊和李波这对夫妻,双双硕士,放弃了国内的白领工作,去北美当上了农民种起了地,还火出圈儿接受了CBC的采访。

最初决心移民倒不是因为近年大热的“内卷”概念,是更早时候对空气质量的担忧,两人结缘也是因为在环保方面共同的热情。

2008年,国家的大事是奥运会,他们家的大事是儿子Jerry Li出生。看着窗外氤氲不清的空气,结合孩子深夜无休止的咳嗽,夫妻俩看向了地球另一端素未谋面但空气宜人的加拿大。

△2013年,一家人移民加拿大前一年的照片

△2014年,去加拿大之前2个月,李波和儿子Jerry在云南大理。

迷茫中出发

夫妻俩都没去过加拿大,但是脑海中一直有关于加拿大那些森林、雪景的画面,这些总让他们与童年的记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平静又治愈的感觉。

多番咨询后,他们决定以技术工人的身份申请移民。

2014年3月,降落多伦多后,他们住在安大略Mildway朋友一个小农庄里。虽然有心理准备,知道一切要从头开始,但那时还远没想到涉足农业。

决定当农民

孙珊说:“在中国,种地是最没人想做的事,因为农民在社会中没地位。”

李波也说:“如果你想侮辱一个,说他傻,就可以用农民这个词来形容他。”

俩人虽然对农民怀着这样的印象,但看到冰雪消融、鲜花盛开,田野间一片生机盎然的时候,竟渐渐看到了未来的一种可能性——当农民。

李波拿起一张标注了当地有机农场地理位置的旅游地图,俩人开车在安大略南部四处看了看,就这样坚定了“种地”的念头。

当地一对夫妇Ann和Eugene Bourgeois,在安大略省的Tiverton为这对中国夫妇提供了一块地,于是就有了Chi Garden农场的雏形。

第一年,孙珊回忆中好像只收获了一堆杂草。但是仔细观察后发现它们竟然可食用,有点像荠菜。孙珊可是从小就爱吃荠菜饺子。

此外,她还注意到地里有很多蒲公英,专业学植物的她开始研究起蒲公英多产的原因和其药用价值,后续还将其添加到了名为“多样性沙拉diversity salad”的独门特色沙拉菜品中。

孙珊说:“我觉得这些野草给我们上了一课”。扩大圈子夫妻俩还经常去参加农协会,是现场鲜有的少数族裔。这份稀有,让他们更多思考如何才能做出更大贡献。

比如住在小地方的话,想买个腌菜都需要驱车好几小时到大城市。李波从老家云南学到了利用保鲜技术发酵食品的方法,于是他们开始在农贸市场售卖发酵食品。

△孙珊手里拿着Chi Garden中发酵的腌菜罐,这些腌菜在农贸市场中非常受欢迎

几年后,他们加入了汇聚更多同道中人的渥太华Just Food Community Farm,这是一个以多种形式支持生态农业的非营利性场所,为小型农业企业家提供以较低廉成本租赁土地的机会。

中国味道

他们种的菜在中国很常见,但加拿大人却并不常吃,比如芥菜和蒜葱。于是,他们将新旧口味混合,慢慢让当地人接受。

孙珊爸妈老两口至少去过加拿大3次了,每次都会去农场,不过仍旧住在国内。

第一次是2015年,当时爸妈对孩子出国当农民的事儿很是忧心忡忡,但在农场住上一段时间,有了更多的观察之后,就改变了对“当农民”、“种地”的看法。

△孙珊爸妈2018年去加拿大探望他们

李波爸妈还没到过加拿大,不过李波希望让爸妈看看他们新的职业选择中并没有煎熬,他们还希望帮助其他人。

他们强调传播文化方式之一,就是和他人分享对食物的认知和食物的来源。比如,孙珊说:“Sunchoke也被称为耶路撒冷洋蓟,本来是北美本土的主食,但中国、法国,几乎全世界会吃”。

△一家三口2020年11月在渥太华自家农场Chi Garden,Sunchokes耶路撒冷洋蓟(加拿大马铃薯)丰收

孙珊和李波从没想过会过上这样的生活,闭上眼睛回想一下,好几年了,依旧是两个新手农民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耕种着。

李波说,就是这种新生活才使得他们有机会将自己之前所有保护环境的信仰与种地联系起来。

在成长的道路上,得到心灵治愈的同时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组织。

“我想说,我还是非常满意新生活的”。

赞(1)
新华侨网 » 辞去国内高薪!这对跑到加拿大转行当“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