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FROM CHINA
新华侨网

清零面前横着一个大问题:小麦夏收

全国稳定经济大盘会议,据说领导说过这样一段话:所以这里我特别强调,今年夏粮要丰收了,就给全年稳定物价吃了一个定心丸。所以夏粮收割已经形成的这样一个收割链一定不能断。我们现在从湖北可能已经开始了,由南往北机器收割,专业设备收割,已经有若干年的习惯,各地一定要保障,不管你有什么问题发生,该怎么处理怎么处理,但是小麦的收割入库,这是同样的大事,谁都不能在这个问题上慢待,甚至找各种理由。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由南往北收割是什么意思?收割链又是什么意思?

一、小麦夏收高度依赖跨区收割机队

每年小麦收割的时候,都是农村最忙的时候,小麦夏收的特点就是时间紧、任务重、人手不足。

十多年前,不管是外出打工的,还是在外地上学,出差工作的,到了收麦子的季节,都会赶回老家帮忙。农村的小学,初中,高中,每到收割小麦时,学校都会放两个星期的”麦忙假”。

以前,在中国北方,在收割季,有以收割麦子为职业的人,被称为麦客。他们像候鸟一样,辗转各地,由北向南,一路收一路走,用汗水换取微薄的收入谋生,也缓解了农村小麦夏收人力不足,避免了因收割不及时而造成的减产减质。麦客中的一部分人,是早熟区的农民,在自家收割完后便前往相对晚熟区收割。

麦客至少在明清时的中国地方志中就有记载。“文革”十年里,麦客销声匿迹,直到家庭承包制实行后麦客又出现在关中农村。

后来,农业机械化逐渐普及,收割方式,也从原来的镰刀割麦子,牛拉打场,人力扬场收获小麦,变为小型收割机收割晾晒,再用脱粒机脱掉麦子晾晒。最后,发展到近年的大型收割机快速收割。小麦收获季节也从原来的十多天,缩短到现在的不到一周时间。

收割机队的工作,除了开收割机,还有购机、找活、规划、议价、收割。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调配下,这一行已经高度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

由于农作物收获具有季节性,再加上自身大量投资,收割机队必需不断投入工作才能赚回投资与工资,所以,他们辗转全国,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职业收割机队,跨越的范围也更广了。每年都有大量收割机走南闯北收割小麦,跨区收割机手成为了现代意义上的“麦客”。

与此同时,由于大型收割机队具有更到的效率,成本更低,农民也逐渐卖掉了自己的收割机,对外地跨区作业的收割机依赖性极大。

根据农业农村部的说法,2021年,预计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这当中,小麦的机械化又是最高的。

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发布的《2020年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统计公报》

小麦高度依赖机械化收割

二、收割队的流动遭遇疫情

每年,第一波庄稼将熟之际,收割队就会踏上追赶农作物成熟的旅程。

根据另一位快手创作者隗小孬(快手ID:73273587)的分享,每年5月中旬,他的车队从湖北开始收割,途经河南、河北、天津,拐道内蒙古、宁夏,再至东北,一直忙到12月。在中原地区,隗小孬主要收小麦和玉米;到了东北、内蒙古,则是高粱、谷子、荞麦、小麦、油麦、大豆等作物。收割机需要依靠卡车运输,运输收割机,也是农忙时节高速路上的一道风景。

进入5月份,正是冬小麦成熟时期,从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小麦主产区依次收获。往年的这个季节,都会有大批的农民工朋友“回乡收麦”,络绎不绝的联合收割机都会蜂拥而至。

但今年情况可能不一样,有人在网上发帖说:很多农民都发现了不对劲,往年小麦成熟前一个月,高速路口,各村路口,都会停靠大量大型收割机,今年一台也没看到。

由于疫情,各地出台了严格的隔离政策,另一方面,从农业部到基层,也出台了一些绿色通道政策,但两个政策夹击之下,这些收割机能拿到通行证吗?他们可以在服务区上厕所吗?他们每到一个省,一个市都要隔离14天吗?他们还能顺利的转战大江南北吗?答案恐怕都不乐观。

显然,如果无法顺利流动,这一行就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机手每年都会有不小的固定支出。大型联合收割机价格在10-30万元不等,其中一些型号会获得15%-25%的政府补贴。除了购置收割机,对跨区作业机手来说,买车是另一笔支出。一辆货车约16万元,油钱、车损、维修保养等,都是需要花钱的地方。现在,他们的收入成了问题。

收割队无法流动,小麦收割,也会遭遇严重问题。

没了收割机,只能用镰刀割麦子了。缺人手,找亲人朋友回家帮忙,也要他们能回家啊!他们也需要隔离。返乡之后,要核酸报告,如果是重点地区回来的,或经过了重点地区,又要隔离,少则7天,多则14天,还要花费3000元或更多。

一旦不划算,农民就只有放弃。所以,今年没有出现大量的农民工返乡收麦的情况。不要要求农民讲大局,当相关部门不听中央招呼,不讲大局,层层加码的时候,怎么能要求农民讲大局呢?

小麦收割,连学校都要放假,可见对人手的需求有多么巨大。现在收割队来不了,亲人不能回家帮忙,当地怎么找人填补这么大的空缺?

小麦收割耽搁不得。成熟后不收割,小麦籽粒的养分将会流回秸秆,导致籽粒重量减少;籽粒会脱落到地里,遇阴雨天易长霉;或在穗上的麦粒发芽,这都会造成减产。 耽误了收割还会耽误接下来种玉米。

三、小麦夏收比春耕还难

收割问题,比春耕更难!

国务院下发过《关于不误农时进一步抓好春季农业生产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过《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工作导则》。

都要求不得简单化、不得“一刀切”和层层加码,严禁以疫情防控为由擅自设卡拦截、随意断路封村、不让农民下地,耽误农时,影响春季农业生产。

但加码从来都没事,出现一例就要丢乌纱,基层怎么选,答案很明显。即便遭遇舆论,都咬定不放松,要办春耕证,分时下地。比如清河县葛仙庄镇西高庄村有355户、1510名村民、2126亩耕地。每天限量20张“春耕证”,平均100多亩土地上一个人在春耕,每天17户才能分到一个“春耕证”。也就是说,哪家要春耕,至少等待17天。

虽然从农业部到基层,都有绿色通道、保障措施,但收割小麦只会比春耕更难!

农民耕种,都在本村,矛盾就在当地,就在田里,问题更突出。而大型联合收割机,都在路上。这是一个更容易官僚化、踢皮球的局面。

村里欢迎,但高速不放,村里也没办法,但村里想的其实是,“这些人走南闯北的,谁知道带不带病毒,最好别来。”

要说感染风险,收割队的确很大,比春耕的当地农民大多了。他们走南闯北,在疫情散发的情况下,有可能感染。到了收割地,又要和当地农民打交道,农村监控本来就薄弱,核酸及时性也不强。一旦感染,发现不及时就会出现社区传播。

与此同时,对于各省市的防疫部门,管里高速、路口的部门而言,收割不属于他们的职责范围,感受不到压力,只需严格执行防疫政策就好。

虽然农业部也出台了各种绿色通道政策,但最终要为疫情负责的是各个地方,各地会不会层层加码?如果没这些问题,李总可能也不会这么说。

有些地方收割机多,解决本地收割没问题,但为了防疫需求,却禁止本地的出去,那些收割机不足的地方怎么办呢?各地都要组织收割机,但没有收割机队来,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外,因为物流不畅,收割机的运费也上涨了,这对农民来说也是一个压力。

前段时间,小麦青储,被很多人搞出了虚假恐慌。但这一次,问题可能是真的存在。

乌克兰战事导致全球粮食短缺危机正在上演,中国再因疫情而耽误耕种、收割,饿肚子这种事即使不会上演,但粮价上涨,推高物价,经济陷入滞涨,才是更难熬的危机!

夏粮收割这颗全年稳定物价的定心丸,一定不能出问题!

赞(0)
新华侨网 » 清零面前横着一个大问题:小麦夏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