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FROM CHINA
新华侨网

渥太华早期华人——谭昌三

渥太华 笑言

 

谭昌三(Chong Sam Hum),生于1895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初八),卒于1968年2月8日,安葬在渥太华松冠墓园(Pinecrest Cemetery)。谭家总有兄弟姐妹八人,最小的是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从左,弟弟叫从右,从左的学名的便是谭昌三。1913年,孪生兄弟18岁那年,谭昌三决定前往加拿大寻找他的父亲,而双胞胎弟弟则选择去了秘鲁。

谭昌三入境记录上的名字为Tom Chung Jor,估计是移民官根据发音现场随手写下的。登记年龄为19岁,这个19岁应该是华人旧时习惯的虚岁。登陆口岸为维多利亚港,入境日期为1913年6月6日,缴纳人头税500加元。

谭昌三入境后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家鱼制品工厂打工装罐。打了9年工,到1922年,谭昌三已经27岁。这一年他返回中国广东老家开平与刘募兰女士结婚。刘募兰是同时代受教育程度很高的女子,由于要照顾年迈的母亲,新婚妻子没有马上跟随谭昌三返回加拿大,而是选择日后再去加拿大团聚。谭昌三离开开平返回加拿大时,刘募兰已怀有身孕,后来产下一子,取名仕超(Henry)。

左起:谭仕汉(Robert Hum)、刘募兰、女佣、谭母、谭昌三、谭仕超 1938年谭昌三回国时家人合影(谭仕汉提供)

左起:谭仕汉(Robert Hum)、刘募兰、女佣、谭母、谭昌三、谭仕超
1938年谭昌三回国时家人合影(谭仕汉提供)

1923年加拿大政府颁布的排华法案扼杀了谭昌三夫妇在加拿大团聚的计划。谭昌三开始前往加拿大东部寻找更好的机会。他分别在贝尔维尔(Belleville)和潘布罗克(Pembroke)工作了一段时间,最后稳定在渥太华。1932年,与妻子分离整整十年之后,他再次回到中国,第一次见到了自己已经十岁的儿子谭仕超。谭昌三在中国停留期间,他的妻子再度怀孕,遗憾的是这次妊娠却以流产告终。

1937年,谭昌三再次回到中国。这一次他等到了妻子分娩,他们有了第二个儿子谭仕汉(Robert)。

1944年2月29日签发的华侨登记证上显示,谭昌三时年49岁。籍贯广东开平。职业为餐馆,商号是Sun Café。居所为班克街137号。妻子刘氏(Loo Shee)。

 

谭昌三的500加元人头税证明(左)与华侨登记证(右)(谭仕汉提供)

谭昌三的500加元人头税证明(左)与华侨登记证(右)(谭仕汉提供)

一晃十年,1947年时谭昌三已经52岁,大多数时间是一个人在渥太华独自度过的。这一年他卖掉了班克街上的餐馆,启程回国。在家乡,谭昌三(即谭从左)与弟弟谭从右用积蓄在村里盖起一座三层小楼,并在楼顶的回廊亭上方修建了镌有“兄弟楼”三个大字的匾额。这座三层楼至今还矗立在家乡的小村中。

谭家在开平老家的兄弟楼,谭仕汉夫妇2001年返乡时拍摄(谭仕汉提供)

谭家在开平老家的兄弟楼,谭仕汉夫妇2001年返乡时拍摄(谭仕汉提供)

阿尔伯特街219号的“顶好餐馆”,左边单门为二楼“永安”杂货店入口 右边为谭文瑞,左边是其亲戚。摄于1951年左右(谭仕汉提供)

阿尔伯特街219号的“顶好餐馆”,左边单门为二楼“永安”杂货店入口
右边为谭文瑞,左边是其亲戚。摄于1951年左右(谭仕汉提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尽管谭昌三家并不十分富裕,但仍然受到当时政策的影响。谭昌三决定返回加拿大。他的妻子说:“如果你去加拿大,那就把我们也办出去。你要考虑孩子们的前途,我们无法继续在这里生活下去。”

回到渥太华之后,谭昌三马上申请资助他的妻儿移民加拿大。1949年,刘募兰带着两个儿子及孙子谭立彦设法到达香港,在那里等待批准进入加拿大。尽管上学的路途遥远,但谭仕汉还是进入香港华仁学校,学习了大约两个月英语。

谭昌三在渥太华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创业契机。渥太华最早的华人杂货店叫“永安(Wing On)”,位于阿尔伯特街219号,由谭荣广兄弟经营。谭荣广(谭辅仪Tom Hum的父亲)与他的兄弟并不满足于仅仅经营这间杂货店,打算向餐饮业发展,而谭昌三刚好具有丰富的餐馆经验。于是,谭昌三与谭荣广兄弟及另外两位合伙人谭文瑞与谭文选合作,将永安杂货店集中在二楼,而将一楼让出来开了一家中餐馆,取名“顶好咖啡(Ding Ho Café)”。

1950年10月,刘募兰带着孙子谭立彦(Leonard,谭仕超之子)乘船离开香港驶向美国旧金山,随后乘火车到达温哥华,最后抵达渥太华已过了圣诞节。入境时谭立彦的身份在申请表上登记为谭昌三的第三个儿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按直系亲属申请入境。

谭仕超与谭仕汉兄弟俩则被留在了香港。谭仕汉于1951年6月动身,仍然先乘船再换火车,于7月份到达渥太华。谭仕超以同样方式于1951年9月到达渥太华。谭仕超那年已经28岁,超过了家庭团聚的年龄上限,谭昌三为他申请时,填报的是他母亲18年前流产的那个孩子的生日。谭仕汉接受作者采访时说,他的侄子谭立彦与他年龄差不多,他们之间相处更像兄弟,不像叔侄,他父母也一直把他当儿子来对待。就这样经过千辛万苦,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

后排左二为伍冰枝的母亲林美娥(Mrs. Ethel Poy) 前排左一为伍母的妯娌(Mrs. Connie Lam),左二为谭昌三     摄于1951年(谭仕汉提供)

后排左二为伍冰枝的母亲林美娥(Mrs. Ethel Poy)
前排左一为伍母的妯娌(Mrs. Connie Lam),左二为谭昌三 摄于1951年(谭仕汉提供)

 

1956年,谭昌三和伍英才(William Poy)及谭文参(Thomas Hum)开了“好好咖啡(Ho Ho Café)”,也使得阿尔伯特街上的华人餐馆增加到5家。伍英才便是后来成为加拿大第26任总督的伍冰枝之父。

谭仕超来到渥太华便帮助父亲打理餐馆。谭仕超的妻子为龚椒婜,后来他们又生了儿子立武(Albert)与女儿素纯(Susan)。而谭仕汉和谭立彦则进入高中学习。那时他们的英语还有很大障碍,一开始感觉很吃力。校长为此专门找回一位耐心的退休教师,单独为他们叔侄俩补课,硬把L和R等几个广东人发不好的音给纠正了过来。谭仕汉喜欢打蓝球和乒乓球,这样很快便在学校交上了朋友。除了上学打篮球,他还在餐馆打工。一开始他父亲不让他去自己的餐馆,而让他去别的餐馆独自闯荡。于是谭仕汉去了Charles Hum在班克街开的阿卡迪亚烧烤店(Acadia Grill)做餐馆服务员,每天从下午4点开始,一直要工作到次日凌晨1时,而周薪仅为12.58加元。不过他还是很快攒够钱买了一辆自行车。后来他才去父亲的餐馆打工。他有时要顶替父亲,因为谭昌三当时要兼管两家餐馆,“顶好”与“好好”。

谭仕汉上12年级时,谭昌三夫妇与他讨论今后的人生道路。在继承家族餐馆生意与继续上学深造之间,谭仕汉选择了后者。而他的父母也很支持他,从来没有强迫他放弃自己的理想。谭仕汉不愿意做餐馆,还因为这是个“每周工作八天”的辛苦行当。他的理想是读物理学博士,这恐怕少不了来自他那位知识分子妈妈的影响。当谭昌三几十年不在家中的时候,刘募兰在开平老家的中学教书,独自供养着一家三口。在旧中国,这种由女人承担家庭重任的情况并不多见。到了渥太华,当地华人对刘募兰的文化修养及谈吐举止印象很深。作者在采访中可以感觉到,谭仕汉为自己有这样的母亲深感骄傲[1]

 

“好好咖啡”(谭仕汉提供)

“好好咖啡”(谭仕汉提供)

来到渥太华后,刘募兰很快便结识了另外的谭家、周家及黄家的太太们。她们相处非常愉快,经常相互邀请聚会。除了女人们说不完的话题,几位太太还一直为购买比奇伍德墓园的墓位募捐,这些墓位用于为那些无钱购买墓地的华人下葬,是由仁爱堂发起的一项善举。那时谭仕汉开一辆1953年的庞蒂亚克(Pontiac)二手车,常常送他母亲和周相太太等人往返于渥太华周边地区,如潘布罗克、史密斯瀑布、帕斯、布鲁克维尔等地,找与他们有生意来往的华人募款。尽管华人传统上很忌讳提到墓地,但他们几位夫人还是募捐到不少款项。

谭仕汉受母亲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兴趣不减。《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古典名著都是他来加拿大以后才读的。1960年9月,谭仕汉进入渥太华卡尔顿大学读物理专业,1964年6月毕业。1964年进入麦克马斯特大学获得低温物理学硕士学位。1965年11月至1969年6月,谭仕汉继续在多伦多大学攻读低温物理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在他的同龄人中,中国来的第一代移民能一直读到博士的并不多,他十分感谢父母对自己的支持。谈到华人间的相处,谭仕汉这样讲:加拿大出生的华人与移民来的华人是两个圈子,语言不同,兴趣不同,社交圈子也不同。伍冰枝也曾有过类似的说法。伍家属于一个社交型家庭,他们家的生活方式与从事洗衣行业的华人家庭明显不同[2]。总之华人家庭的生活模式随着移民年代与个人背景的差异,并不彼此雷同。

母亲们的聚会(谭仕汉提供)后排左起:周相夫人、龚滾夫人 前排左起:周在彦夫人、谭昌三夫人(刘募兰)、张夫人

母亲们的聚会(谭仕汉提供)后排左起:周相夫人、龚滾夫人
前排左起:周在彦夫人、谭昌三夫人(刘募兰)、张夫人

“好好咖啡”于1966年关闭。1968年初,谭昌三夫妇与大儿子谭仕超在卡林大道新开了餐馆“新乐楼”(Sun Luck House Restaurant & Tavern”)。“新乐楼”主营粤菜,吸引了大批华人顾客,不过大部分客人还是本地加拿大人。遗憾的是谭昌三先生在新餐馆开张数日后去世,享年73岁。1995年,刘募兰女士去世,开了27年的“新乐楼”随即关张,谭昌三家族也退出了渥太华餐馆行业。

谭仕汉与关瑶素夫妇在渥太华家中(笑言摄于2015年6月21日)

谭仕汉与关瑶素夫妇在渥太华家中(笑言摄于2015年6月21日)

 

谭仕超的子女也全部大学毕业。谭立彦在渥太华当中学教师。谭立武大学读的是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在高科技公司工作。谭素纯则进入政府部门。三人均已退休,各有一个儿子。

——

注释:

[1] 谭仕汉,访谈,谭宅,2015年6月21日

[2] Jean-Guy Daigle, From Survival to Success: The Chinese in Twentieth Cenery Ottawa, Department of Hostory, University of Ottawa,P8

赞(0)
新华侨网 » 渥太华早期华人——谭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