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FROM CHINA
新华侨网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渥太华华人社区(二)

圖片 2 黃雪瓊保存的1938年公債美金債票(笑言攝於2015年7月11日)

圖片 2 黃雪瓊保存的1938年公債美金債票(笑言攝於2015年7月11日)

渥太华 笑言

2015年7月11日,作者有幸找到了珍藏有当年救国公债的黄雪琼老人[i]。她的丈夫李荣瑞(George Lee)在1938年购买了中华民国针对海外华侨发行的“民国二十七年金公债美金债券”,分5美元与10美元两种面额。1941年又买了50美元面值的“航空救国券”。航空救国券印有财政部长孔祥熙、次长俞鸿钧、次长顾翊群的名字和印章。右上角印有“抗战必胜”、左下角印有“建国必成”。正中的螺旋桨飞机图案,双翼漆有国民党青天白日徽记,尾翼漆有美国国旗的彩条。

1937年时,渥太华市民的工资收入与消费水平非常低。一名厨师一周工作七天,每天的工资只有一加元。餐馆服务员一周只有四加元,当然他们还有一些小费,不过那时的小费一般只有5加分或10加分,全套大餐也不过25加分的小费。当然物价也低,一杯咖啡5加分,一包香烟25加分。进入1940年代后,尽管渥太华华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状况仍然不尽人意。在如此艰难的生活条件下,渥太华华人尽己所能,慷慨捐助,全力救国,真是可歌可泣。

 

 

北美华侨英烈–黄丹(Dan Wong)

渥太华华人除以各种方式从经济上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更有不少华人直接回国参战。甚至将自己的热血洒在了祖国大地。

图片3  黄雪琼保存的1938年公债美金债票(笑言摄于2015年7月11日)

图片3 黄雪琼保存的1938年公债美金债票(笑言摄于2015年7月11日)

1890年代,在渥太华西边的帕斯(Perth)小镇,有一家华人开的餐馆叫Harry Café。东主姓方,叫Harry Fong Johnston。这个Johnston是当地教会给予他的一个西方姓氏。方先生夫妇生了四个女儿,大女儿方金方(Mary)毕业于金斯顿的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毕业后成为加拿大第一批护士。方金方爱上了一位家族在渥太华与蒙特利尔两地做生意的华人Dan Wong。Dan Wong姓黄,但他的中文名已很难获知。为方便中文阅读,音译为黄丹。黄丹毕业于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工程系,发明了能漂浮的救生衣,并开工厂制造销售。黄丹先生也是台山人,他的年龄比方金方大很多,因此他俩的婚事方家并不赞同。大约在1940年,黄丹和方金方私奔到旧金山举行了婚礼。婚后两人前往香港生活,一年后方金方产下一子,而黄丹当时并不在她身边[ii]

黄丹性格开朗、智慧勇敢、富正义感。他同当时回国参加抗战的北美华侨一道,满腔热血,奔赴前线保家卫国。黄丹的家庭条件优裕,他自己也早已开始经营生意,身家丰厚。他是直接开着自己的小飞机飞到云南前线参战的。在前线,他为国民党军队运送军粮和其它军事物资。在此期间,他得到消息,知道方金方为他生了一个儿子。黄丹与方金方的儿子取名黄孟光(Ford Wong),黄孟光的生于1941年12月8日。这一天正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日子(美国时间12月7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与对日本的作战。1942年5月,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这条战时中国最后一条陆上交通线后,中美两国被迫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和中国云南昆明之间开辟了一条转运战略物资的空中通道,这条空中通道就是著名的驼峰航线。它是世界航空史和军事史上最为艰险的一条运输线,长约800公里,飞机需要飞越喜马拉雅山隘,海拔高达5500米。同时,飞机还要应对日军战斗机的攻击(见维基百科“驼峰航线”)。

无从知晓黄丹飞的是否就是驼峰航线。黄丹的小飞机显然无法胜任飞这条航线,但在当时极度缺乏飞行员的情况下,像黄丹这样具有丰富飞行经验而又讲英语的飞行员,没有理由不被选中。他最后飞行的具体日期也无人知道,现在可以确认的是,黄丹还没有来得及见到自己的儿子,就在执行一次飞行任务中,被日军战机击落身亡,牺牲在祖国的蓝天上。

黄丹的儿子黄孟光后来随母亲方金方回到了渥太华。方金方继续在帕斯的医院里做护士,而黄孟光长大后在加拿大国家假释委员会任职,也就是后来的加拿大假释委员会(Parole Board of Canada)。假释委员会是一家加拿大政府机构,其上级部门是加拿大公共安全部。它于1959年根据加拿大假释法设立。董事会主要讨论和矫正加拿大释放法,刑事记录法和加拿大刑法典。加拿大国家假释委员会还讨论独立的释放和赦免的决策和宽大建议。黄孟光与人沟通的能力很强,黄孟光退休前,曾担任联邦政府健康与福利部健康保护局的局长(Head of Health Protection of Health and Welfare Canada)。加拿大健康与福利部成立于1944年,后于1993年6月拆分为健康部与人力资源及劳工部。

黄孟光的妻子叫杨美珠(Otilia Wong)。2015年7月9日,作者在渥太华采访了杨美珠。可惜黄孟光先生已经去世,也未留下过任何的记录与图片,关于他父亲的更多事迹就此没有了线索。

黄丹的英雄壮举并非个例。加拿大与美国华侨回国参战的英勇故事很多。在北美华人史料馆,或者是这些英雄家乡的史料馆,还能找到他们的故事。最著名的是黄毓全(1904-1935年),祖籍也是广东台山,出生于美国加州。于1926年随兄长黄毓沛回国后,即赴俄国第二航校进修,1930年任航空六队副队长。于1932年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同年2月在上海和日机空战阵亡。

又如1934年回国的黄新瑞(1914-1941年),祖籍还是台山,出生于加州洛杉矶,曾击落十七架日本战机而闻名。因战绩卓著,升任空军第五大队长。1941年3月14日,日军六十余架零式战斗机(又称“零战”)及二十七架轰炸机一起扑向成都。日本三菱工业制造的高速度及高爬升力的零式战斗机可以飞在云层之上,不易被发现。黄新瑞在成都双流机场率领两个编队升空,看见大批日本轰炸机迎面而来,立即左右包抄,准备飞到轰炸机队的后上方攻击。未料到在日军轰炸机之上还有一群藏在云上的零式战斗机,他们被迫分散迎战穿云而下的零式战斗机,双方展开一场浴血奋战。中国机队寡不敌众,再加上飞机性能不如日军特别为中国战场而设计的零式战机,死伤惨重,黄新瑞也壮烈成仁。是役,中国空军有十名飞行员及队长殉国,其中大多数是华侨子弟。可见当时广东空军,由队长到队员,几乎全以华侨子弟为骨干[iii]

A·马与C·马

成都作家刘小童历时七年自费30万元采访,再现“驼峰航线”历史。在《驼峰航线》这本书中,也提到了加拿大回国参战的华侨:

“中航还有一对兄弟,是加拿大华侨,一个叫A·马,一个叫C·马。都是在国外自学拿到的飞行驾照,听说抗战中的中国航空公司急需飞行人员,就回来了,从‘驼峰’空运开始,一直飞到空运结束。等到抗战一结束,哥俩就回去了,实在找不到他们的资料。”

“2004年,我在上海见到原中航飞行员梁泰山,老人是‘驼峰’空运后期从华西大学进入中航的,一直轮流给A·马、C·马做副驾驶。我见到老人时,他神志、思维已经不是很清晰了,但只要我提到‘驼峰’,他马上就会翻来覆去地说上一句从见到我开始就不断重复的话:A·马、C·马好啊,一点架子都没有,教你飞行,就认认真真带你。A.马好啊……(第225页)[iv]

[i] 李黄雪琼(Susan Lee),采访,黄祖永宅,2015年7月11日

[ii] 杨美珠,采访,渥太华,2015年7月8日

[iii] 日沈閣主,《美加华人史话:第二章 美加华侨青年壮志凌云(2)》
http://mysunsetpavilion.com/index_files/Page386.htm

[iv] 刘小童,《驼峰航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第225页

赞(0)
新华侨网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渥太华华人社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