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E FROM CHINA
新华侨网

渥太华的几所中文学校——渥太华中文学校(一)

渥太华     笑言

           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礼记说:“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

一位名叫詹一帆的渥太华中文学校学生家长,曾经在一篇短文中引用了以上三句话。渥太华的早期华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没有舍弃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没有放松对后代的中华文化教育,将中文班这一颗微弱的火种,悉心照料,代代相传。如今的中文学校已历经百年,真是功在当时,德垂后世。

       中华文化的传承

           2015年4月18日,作者来到渥太华中文学校,采访了周素品校长。周校长拿出学校精心编撰的40周年校庆特别校刊,介绍了这所在海外传承中华文化的学校。

渥太华中文学校40周年校庆特别校刊,周素品校长亲笔签名

渥太华中文学校40周年校庆特别校刊,周素品校长亲笔签名

 

四十年前,学生不满百人,教师只有五六名。如今,学校设幼稚园和小学部,学生已千余名,教师达五六十人。除此之外,渥太华中文学校还开办短期培训班,以接纳当地各界人士到校学习。

渥太华中文学校对教师水准有严格的要求。兴趣课教师必须具有当地华人认可的业务专长,中文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资格并兼通中英文两种语言。学校每年都有计划地出资选派教师外出进修,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水准。

与其它中文学校不同,渥太华中文学校根据渥太华华人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自编教材。教师既给学生讲现代汉语,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能力,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如开设《论语》选讲课等。这些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对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做人、处事都有极大的帮助,提高了他们的道德修养。此外,渥太华中文学校还善于通过举办民俗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端午节看赛龙舟,讲屈原的故事,还教学生包粽子。中秋节赏月尝月饼,讲怀念家乡的古诗词。春节挂红灯开晚会,舞狮班的学生上台表演。学校也使用《Hell,华语!》作为辅助教材,因为这套教材的中文会话非常有特色。

周素品校长原籍马来西亚,在大学读中国史。去新加坡教过几年书之后,1968年移居加拿大渥太华。1973年进入渥太华中文学校任教,1994起年代理校长两年,自1998年开始,正式担任校长至今已七年之久。她几乎见证了渥太华中文学校并入渥太华教育局之后的全部发展历程,也是其中重要的贡献者。(i )

工作中的周素品校长 (笑言摄于2015年4月18日)

工作中的周素品校长 (笑言摄于2015年4月18日)

尽管渥太华中文学校编写的校刊以1972年为建校日期,但是渥太华中文学校早期与渥太华华人联合教会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是存在的。而这种存在,也给渥太华中文学校添加了历史的厚重感。

襁褓时代

           渥太华中文学校是渥太华历史最悠久的中文学校。根据有关渥太华华人联合教会的资料记载,渥太华中文学校与华人教会共同起源于斯巴克思街(Sparks St)一家称为吉尔伯特先生印刷店楼上的一个房间。1892年6月的一个礼拜天,教会的辛克莱小姐(Miss Sinclair)给渥太华的四位华人上了第一节英文课。

给孩子们上中文课,大约是从1903年开始的。中文班与主日学合在一起,牧师既主持主日崇拜,又教中文。随着华人教会的发展搬迁,中文班也随之从斯巴克思街搬到奥考纳街,再搬到班克街。1922年,华人教会买下利斯伽街314号,中文班又随之迁往那里。教会的马焕云小姐(Miss Alice Mah)在“教会的诞生”一文中写过,周龙兴先生最早曾给中文班大约14名华人子女上中文课。蒙特利尔的陈保罗牧师在渥太华教会服务期间也曾给孩子们上课。根据谭锦照(Joe Hum)先生回忆(ii),华人子女在1938年已经有几十人。与后来中文学校只在周末上课不同,那时的孩子每天从常规学校放学后,都要接着去中文班上中文课。

谭家是最早来渥太华安家立业的几家华人之一。其他还有沈家、周家、两个黄家、司徒家、余家、龚家及林家等。他们的后代大多还在渥太华,一方面发展自己的事业,一方面也不忘为华人社会做贡献,谭锦照本人便曾经在1962至1966年,1968至1970年多次担任中华会馆主席。

           [separator] 四岁那年,谭锦照被父亲送回中国接受中文教育。九年之后,1937年,他再次回到渥太华,从头再学英语。教他的两位辅导老师,Robert “Kuey” Wong与Frank B. Lee后来都进入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学习,并分别获得商业学士学位和工程学士学位,成为第一批从这所大学毕业的华人。

1942年女王大学仅有的六名华人学生。后排右二为Robert K. Wong,前排右一为Frank B. Lee。其余来自其它城市。

1942年女王大学仅有的六名华人学生。后排右二为Robert K. Wong,前排右一为Frank B. Lee。其余来自其它城市。

1937年,中文学校还在利斯伽街314号上课。每晚4点到6点(谭锦照的说法是5点到7点),有些课还安排在周六的上午。那时的老师是陈保罗(Paul Chan)牧师,陈牧师是华人教会从蒙特利尔请来的客座牧师。当时有三十多名学生,根据年龄分成了三、四个班。虽说一些华人团体如中华会馆(The Chinese Consolidated Benevolent Association)曾经表示愿意支持办学,但中文班的开支实际上一直由华人教会一力承担,而华人教会的经费来自加拿大联合教会的支持。为了弥补经费不足,教会与中文班每年都会举办义卖或义演筹款。

据谭锦照的不完全统计,当时去中文班上课的学生除他自己外,还有Florence Sim (Mook Sang)、Lucy Sim (Chan)、Harry Sim、Violet Sim (Chan)、Don Sim、Paul Sim、Margaret Sim (Chung)、Norman Sim、Allan Joe、黄周凤箫(Irene Joe,Wong)、Edwin Joe、周强安(Bill Joe)、Daisy Joe (Lee)、Betty Joe (Young)、Robert “Kuey” Wong、Edgar Wong、Gordan Wong、Leslie Wong、Roby Wong、Isabel Wong(Lew)、Mary Wong (Mah)、Ann Wong、Mabel Wong (Law)、Nellie Wong (Won)、Ken Wong与Doug Wong等。

(未完待续)

———————————

注释:

(i )周素品,采访,渥太华中文学校,2015年4月18日

(ii )谭锦照,《渥太华中文学校》校刊,1985年10月第8期,The Ottawa Chinese Language School: Its Infancy and Now

赞(0)
新华侨网 » 渥太华的几所中文学校——渥太华中文学校(一)